東北網哈爾濱2月26日電最近,以鹿茸、鹿鞭為主要原料,能夠健身強體的鹿補口服液等一批綠色保健品在大興安嶺問世。這標志著大興安嶺的特色養殖業正在迅速崛起。
今天的《黑龍江日報》報道,過去的大興安嶺,橫七豎八的木頭到處擺放,小山一般的貯木場星羅棋布。近幾年來,這個地區在不斷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中,積極構築林區獨特的畜牧養殖體系。他們先後制定出臺了《關於大力發展特色畜牧業的決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並首次把此項工作納入了經濟目標考核內容,專題推進,鼓勵、扶持集體和個人采取多種形式創建、興辦特色養殖業。目前,這個地區特色畜牧養殖已由原來的牛羊鹿貂狐兔等幾個品種發展到包括貉、?子、鴕鳥、孔雀、飛龍、法國鴛鴦等20多個品種,去年畜牧業產值3.6億多元,增長91.5%,形成了羊存欄18萬只、牛3萬多頭、獺兔1萬只、狐(貂)1.4萬只、鹿4034頭的規模。大量的從木材生產一線轉崗下來的職工在特色養殖業中找到了自己的營生。
針對特色養殖發展中資金的困擾,這個地區從實際出發,實行對養殖戶免交草原使用費和管理費,對種草大戶實行草籽50%補貼,養殖戶存折抵押、政府100%貼息貸款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實現了養殖業投入機制,由單純財政投入向社會各界多元投入轉變。塔河縣、新林區、圖強林業公司、阿木爾林業局、加格達奇區等地以優惠政策和措施,從吉林、內蒙古、秦皇島、沈陽等地引進養殖大戶,僅去年就引進180多戶,先後開展了鹿、肉牛、鴕鳥、孔雀、狐貂的養殖,起到了示范效應。塔河縣在發展畜牧業中通過領導帶動、政策推動、資金驅動、大戶拉動『四輪驅動』戰略,把肉牛、羊等食草節糧型養殖業作為縣域經濟的優勢產業,全縣各林場、貯木場正在向畜牧場轉變,場長都當起了『畜牧場長』。去年該縣畜牧業產值實現4564萬元,比上年增長了39%。新林區累計出資279萬元扶持養鹿業,全區先後建立鹿場12個,去年一年鹿的數量就達到了1132頭,一躍成為整個林區的養鹿大區。
今年,大興安嶺決心唱響牧歌,把優先發展特色養殖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嶺北以狐(貂)為主,嶺南和呼瑪以羊、奶牛為主,塔河、新林、韓家園等中部縣區局以獺兔和鹿為主的三個特色養殖帶。同時,加快皮毛加工等龍頭企業的建設,推動畜牧產業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