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人民網:黑龍江醫療保障體系需完善
2004-02-27 13:25:37 來源:人民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人民網2月27日電在黑龍江,大部分農村經濟條件落後,體制改革滯後是不爭的事實。衛生設施陳舊和技術人纔缺乏,農民健康一直沒有保障,更是長期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在這次農村醫療體制改革中,同樣是關鍵所在。

    去年一場SARS給公眾當頭一擊,讓更多人提前認識到提高全民身體素質的重要性。有識之士更是一針見血指出了農村衛生事業的薄弱環節,亟待建立農民基礎健康保障體系。過去農民看病難、買藥難、住院難的問題得到了關注,並成為了當前我國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記者走訪中看到,很多地方由於農村經濟現狀的限制,這些問題依然普遍存在,不見改觀。以縣、鄉、村為框架的三級衛生保健網絡體系,曾在農村醫療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後,村裡的衛生所全部解體,一個鄉鎮能幸存的就一個衛生院,設備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陳舊得不能再陳舊,醫藥費用卻居高不下,讓很多農民『望而卻步』,久而久之,能為農民提供最基礎健康保障的公共衛生場所,在農民眼裡就成了『小病沒人去,大病看不了』的地方,有個頭疼腦熱,老百姓還是去找在家開『炕頭診所』的『赤腳醫生』。一些衛生院作用盡失,已經形同虛設。鄉村醫生大多非專科院校畢業,卻一直活動在鄉間,在農村醫療舞臺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深得信任。低素質擔大任,不能不讓人擔懮。

    在試點縣情況有所改觀,在村裡設立了衛生所,從業人員經過了培訓考核,但村級衛生所從業人員仍然顯現出『換湯不換藥』的局面,還是不得不為基礎醫療的不完善提個醒。

    如今,雖說農村經濟條件也有很大程度的改善,電視機的普及率也不斷提高,可由於農民平均文化水准比較低,導致多方面的意識淡泊,對國家的政策認識大多靠地方政府的宣傳,很少主動去了解。

    長期以來,農民看病都是自己掏腰包,這種模式在農民心中早就習以為常,根深蒂固。看病自己不用花錢在他們心裡那不異於『癡人說夢』,長此以往,也就沒了奢望。近日,記者在不是試點縣的村屯走訪時,幾乎沒有農民知道國家關於農村醫療方面的相關政策,不知道什麼是新型合作醫療,更不知道能為他們帶來什麼。在鄉間聽到的依舊是那句俗語:『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錢』!看到的還是貧困家庭面對疾病無奈地遵循『小病忍、大病挨、重病纔往醫院抬』的原則。也不知道有多少家庭不幸印證了『辛辛苦苦幾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的順口溜。

    記者來到一許姓人家,只見兩間土房中住著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子,年近80歲的母親守著患病的兒子。40多歲的兒子是在十多歲患上『肺氣腫』的,由於沒錢醫治,病情經常反復、惡化。沒錢買好藥、貴藥,但長年的求醫問藥,還是讓這個沒有勞動力的家負債累累,生活舉步維艱。當從記者口中知道,很快他們將成為新型合作醫療的受益者時,我看到母子眼中閃過的喜悅,在他們眼裡分明看到了對醫保的渴望。

    從新型合作醫療試點的情況看,還是應了『萬事開頭難』這句話。農村醫保距離全面覆蓋農村只是邁出一步,現在纔是幾個試點縣。據悉,明年黑龍江省試點縣市預計增加至15個,如果覆蓋面越來越大,操作難度是不是也要隨之增大,各級財政是否都有能力支橕?如果基層財政捉襟見肘或根本無能為力,醫療改革又該何去何從?要全面推行新型合作醫療體制,不能不說任重而道遠。

責任編輯:隋洪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