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到17日,記者對膠東半島進行了為期10天的采訪,發現東北人(主要是黑龍江、吉林人)已經成為膠東半島最大的外來人群,然而當地人對東北人的印象卻並不怎麼好。
記者在膠東采訪的10天中,每當記者問當地人對東北人的印象時,幾乎所有當地人的開場白都是,『哪裡都有好人,哪裡也都有壞人,東北、山東都一樣。』然後開始細細數落東北人的不是。性情不同是山東人不喜歡東北人的原因之一,山東人倔強、剛直,說一是一;東北人,熱情、易怒,不乏靈活。煙臺火車站旁的一家修鞋店,女主人不喜歡東北人的原因是他們的鄰居東北人用手段搶了她很多熟客,而所用的手段也就是給人打折、見人說好話。而在榮城市石島鎮一個菜市場賣菜的李大姐不喜歡東北人的原因,是東北人愛抹零,明明是十塊零一毛菜錢非得給十塊。
早期個別東北人不良行為,是山東人不喜歡東北人的重要原因。據記者了解,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東北人大批湧入山東,其中個別人從事不正當行為,案件告破後加上當地人的渲染,東北人幾乎被妖魔化了。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老大娘告訴記者,那幾年家裡孩子哭,甚至都用『再哭,東北痞子來了!』嚇唬。1998、1999兩年各種類型企業招工的時候,也有一種不成文的規矩,盡量不招東北工人。在記者即將離開煙臺時,發生了這樣一個故事,在煙臺開發區一家工廠,一個老板因工廠拖欠工人工資,一名東北工人一怒之下把該廠老板捅傷,老板出院後,第一件事就是把工廠內所有的東北工人聚集在一起,發放工資,然後解僱。
從黑龍江到山東的王先生告訴記者,他有兩個外號,在黑龍江時他叫『山東棒子』,到煙臺後,他叫『東北痞子』。1959年,王先生的父母從老家山東逃荒到黑龍江。直到現在,他父母還總跟他回憶,當時的東北老鄉對他家有多好。在小興安嶺南麓通河縣的一個小山村,是一個東北老鄉把自己家的三間房子讓出一半給他們住;沒柴燒,東北老鄉冒著大雪跑上山幫他家拉柴;沒糧吃,村裡的老鄉都給他家送過苞米碴子。1968年,王先生在黑龍江出生,但小伙伴都喊他『小山東棒子』,他特別生氣。1995年,王先生大專畢業後落戶煙臺,但在找工作的時候,王先生曾幾次因為自己的東北口音被拒絕。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同事們經常戲稱他『東缽皮子』,當他明白『東缽皮子』是『東北痞子』的意思時,那種感覺要比當年小伙伴喊他『山東棒子』時,多幾分酸澀。
在記者即將離開膠東半島時,當地媒體的一名記者說,現在膠東人對東北人的印象正在好轉,地方政府也不斷地通過各種手段加以引導,媒體也在開展關於東北人的討論,都得到了非常積極、正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