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大慶3月4日電一直找不到活兒的董君四不敢想像自己會成為『搶手貨』:培訓尚未結業,就以訂單形式與省城某公司簽訂了一分薪水豐厚的用工合同。
20歲的董君四,是安達吉星崗鄉金星村的農民。初中畢業後一直在外打工。去年10月,經村和鄉人力資本運營公司推薦,報名參加了為期三個月的電焊工培訓班。
拿著訂單,董君四和培訓班的20名同學都興奮不已。訂單規定挺細,不僅有用工單位要按時發放工資、繳納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人身意外傷亡保險等條款,對用工單位出現違約還有補救措施。
用工單位說,目前,我們已經通過培訓,訂單錄用了兩批、共40人。他們在工程隊成了骨乾,享有正式職工的一切待遇。
在安達,不僅電焊,餐飲、理發、保安、計算機、服裝裁剪等11個工種也小有名氣,都實現了批量的訂單式輸出。此前曾經一次輸出了1980多人。
安達的培訓學校有很多,他們隸屬於市人力資本運營總公司的培訓基地。去年10月,該市在總結前幾年市場化運作勞務輸出成果的基礎上,成立了市人力資本運營總公司,鄉鎮成立公司。對全市的富餘勞動力進行資源性開發,分工種歸類,並上網公布。市鄉兩級人力資本運營公司加大投入,定期舉辦培訓班,迅速提高了農民工技能水平,解決制約輸出的關鍵環節。
同時,有關領導,市人力資本運營總公司還積極拓寬勞務信息渠道。通過調查走訪,與國內大中城市的一些大企業建立了良好合作關系,摸索出一條用工單位要什麼人纔,就培養什麼人纔的機制。目前,各工種的農民工初具規模,漸顯品牌。
去年,安達勞務輸出通過市場化運作,實現了統一簽訂用工合同、統一組織培訓、統一輸出和統一管理的訂單式輸出模式。共輸出勞動力33486人,佔農村富餘勞動力總數的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