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3月4日電在國有林區創辦家庭林場,往日的林業工人搖身一變成了林場主,這在亞布力林業局已不是新鮮事。
魚池經營所職工關慶和投資150萬元建起了面積達260公頃的復合型森林資源管護區,兩年在管護區內植樹50萬株,成為快速綠化的典型。除了種樹,他還搞起了立體綜合開發,種薇菜、五味子、刺五加、山葡萄及各種山野果,進行水面養魚、養河蟹等,森林生態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據了解,現已粗具規模的家庭林場在亞布力林區有30多個。有人初步測算,以目前的規模和速度創辦家庭林場,僅中和經營所非公有林基地就可在5年內成林見效,在15 20年後即可進入主伐期。
中和非公有林基地的建設是從2000年開始進行的,林業局在該所闢出1.5萬畝多經用地作為試點,引進個人資金,將造林成果與個人經濟利益掛鉤,實行誰造誰有。
林業局規定,在林地所有權歸屬國有的前提下,放活使用權。除在林業采伐銷售時承包者須向國家繳納正常的各項稅費外,不繳納其他費用。家庭林場的經營期為50年,其間可合理流轉。
中和所9名承包人中最多承包林地4566畝,最少承包林地94畝,當年就完成造林15761畝,成活率達95%以上,整地合格率、植苗合格率均超過國家制定的造林操作規程技術標准。一位吳姓家庭林場經營者算了一筆賬,他承包的3700畝育林地,到主伐利用時,扣除各項稅費,利潤可達500多萬元。
目前,該局非公有制造林面積已達41566畝。今年,他們將在全局19個林場、所全面推廣家庭林場模式,非公有林面積可增加到20萬畝左右,實現當年造林相當於10年造林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