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牡丹江建持續高效農業示范區
2004-03-16 13:25:3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3月16日電 牡丹江市因為秀美的鏡泊湖而聞名全國。每年的夏季,當人們驅車通過201國道牡丹江至鏡泊湖段時,道路兩旁翻湧的麥浪、新鮮的蔬菜瓜果以及盛開的花卉,與美麗的自然景色融為一體,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市內國家持續高效農業示范區就建在這裡。

    牡丹江市過去是一個農業產業發展相對薄弱的城市,糧食轉化率低,農業資源破壞嚴重,科技成果轉化率低,造成了農民增收緩慢、農業效益低等問題。牡丹江市與東北農業大學等單位合作,以提高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為突破口,2001年,『牡丹江市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區建設』項目被批准為省重大區域科技攻關計劃項目。『牡丹江市持續高效農業示范區示范區建設』重大區域項目緊密結合區域特點,以大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逐步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發展的奮斗目標。

    按照項目的實施要求,將重點解決區域內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的主要技術和經濟問題,緊緊抓住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在技術、產業、機制和管理等各個方面實現創新,使示范區內形成持續高效的農業技術發展體系。實施近三年來,研究解決重大關鍵技術4項,建立了12個產業化示范基地(企業),牽動了4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應用了4個產業技術標准化操作規程。

    牡丹江市實施重大區域科技攻關項目以來,從科技手段入手,經過近三年的實施,示范區累計增加產值2.5億元、實現利稅3100萬元,示范區農民家庭人均收入達到3400元,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更重要的是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探索東北地區持續、高效、外向型農業發展的新模式,這對我省乃至全國同類型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都有突出的借鑒指導意義。示范區的建立帶動了綠色食品示范產業的發展。由東北農業大學研究提出的『水稻三超技術』是繼『水稻旱育稀植技術』後的又一項水稻生產重大創新性技術,在渤海鎮的推廣應用,使水稻單產提高了15%,顯著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受到了廣大農民的歡迎。與此同時,此項目促進了農村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以鏡泊湖米業和紅城集團為代表的一批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豐富和優化了農村經濟的產業結構,也牽動了農業生產基地的壯大,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以鏡泊湖米業為龍頭,示范區內稻米生產和加工實行相配套的產業化模式化,使具有歷史淵源的響水大米經過統一篩選新品種,統一采用新技術,使其在產品品質、產量和效益上都有大幅度的提高,獲得了更為強勁的市場競爭力。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又將為牡丹江人提供深入發展的契機,牡丹江市決定進一步深化示范區的建設,把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以現代農業產業牽動旅游業的發展,以旅游業促進農業生產產業向第三產業滲透與擴張,進一步實現農業人口的轉移,達到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奔小康的目標。努力把牡丹江市持續高效農業示范區建設成為集技術示范、品種展示、農業生產、旅游觀光於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多功能的高新技術園區。

責任編輯:隋洪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