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3月18日電 在全國演了100多場的舞劇《大夢敦煌》劇組,怎麼也沒想到會栽在哈爾濱:本來原定兩場的演出,後改為一場,票房也十分不理想。說票賣得不好,進劇場一看,人滿滿的,為啥?原來很多觀眾都是要的票。
演出很精彩,票價也不貴,可哈爾濱人就沒有買票的習慣。對此主辦方感嘆:讓哈爾濱人買票看演出真難。
《大夢敦煌》曾先後獲『荷花獎』、『文華獎』和『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家級大獎,自2000年4月在北京首演成功後,已成功演出一百多場。可以算得上迄今國內投資最大、票房收入最高的民族舞劇,這臺在全國都叫得響的節目,咋就沒能讓哈爾濱人『感冒』?
主辦方人員對哈市觀眾的消費觀念表示不能理解,『由於和《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檔期正撞在一起,影響了我們的票房收入,但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導致我們的慘敗:有的人吃一頓飯花五六千都不心疼,可叫他花錢去看演出,比登天還難。哈爾濱人的藝術理解能力非常強,他們喜愛高雅藝術,卻沒有養成付費欣賞的消費觀。』
哈爾濱人要票的風氣也讓主辦方頭疼不已,一位搞票務營銷的業內人士說:『要票已經漸漸成了人們的一種習慣,花錢買票反成了新鮮事。更要命的是很多人以要票為榮,誰要是能要來票就說明他「混得明白」、「有面子」。』
據他介紹,要票的人有領導、朋友、同事,只要認識的、夠交情的都來要票。更有人為了要兩張票,寧可花上千元錢請人吃飯。該人士認為要票現象還是說明人們對藝術的尊重程度不夠,人們覺得花錢看場演出不值得。在西方國家,花錢欣賞高雅藝術已是人們一筆重要支出。
長期以來,哈市的演出活動少,劇目變更的周期慢,這也助長了要票的風氣。一位觀眾說:『一個劇目一演兩個月,我就不信弄不到票!』票賣不出去,不少劇院越演越賠錢,讓他演他都不敢演。在哈爾濱辦臺晚會能贏利一萬元就非常不錯了。此外,不少演出活動由於買票的人太少,主辦方為了充『門面』,乾脆把票贈出去,殊不知這更攪亂了演出市場。一位觀眾說:『單位給我們發票我們都不愛去看呢,誰還花錢買票啊?那不是有病嗎?』
相比之下,上海的演出市場就很成熟,要進入上海國際文化節活動現場,就連評委都得買票進場。票務營銷是一門學問,得由專業人士來乾,在上海有一個賣票高手,他每天推個自行車,背著書包沿街賣票,後來他開了一個票務公司,專做送票上門的業務。一位專家呼吁:『我們要學習先進地區的票務營銷運行規律,充分開發票務市場。』他認為,觀眾買票與相關文化部門培養好的演出市場是相輔相成的,哈爾濱人養成付費欣賞演出的習慣,我們的演出市場纔能良性循環,哈爾濱人纔能看到更多精彩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