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3月30日電 這裡是松花江的行洪灘地,1998年的一場大水淹沒了這裡的水田,大水過後的沙地被復墾成旱地,在肇東市東發鄉,沙化帶和耕地毗鄰而居。
松北區萬寶鎮至肇東五站、會居、西八裡鎮一線,土地沙化嚴重。此地位於哈市西北方向,曾有過國堤內千頃水田被一九九八年的特大洪水吞沒的教訓。當地人在洪水退去後,推走沙層,種起了一望無際的旱田作物。20日,記者在東發鄉濘窪坑村(音)、孔家屯、馬家屯一線的國堤內,踏查到一九九八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後更為明顯的兩條沙化帶。
一公裡的國堤有仨豁口
找沙難,難在當地人對此熟視無睹。找個好向導更難,難在當地人對此麻木不仁。
經松北區萬寶鎮,過肇東市五站鎮,記者驅車走上了一條不再顛簸、路況不錯的柏油路。『這是人家東發鄉修的。』來自五站鎮大瓮村的村民向導徐健介紹說,『這裡可富了,農民種的全是水田。』記者發現,路兩側果然都是田字型遍布的水田。穿過濘窪坑村,眼前高約6米的國堤出現了一個豁口。記者在隨後的國堤路標65至66公裡之間,又發現了兩個便於當地村民農用車輛進出國堤內耕作、放牧、拉沙的大豁口。國堤外水田片片,國堤內卻是旱田畦畦。據孔家屯村民尹永國介紹,1998年發大水後,國堤內的田地全部被淹;水退後,國堤內沙淹水田;最近這兩年,有的農民用大型推土機將沙層推到早先的沙帶邊上,復墾成了只能種玉米、大豆和高粱的旱田。
薄薄的土層下面全是沙
記者看到,國堤內除了耕地,還有一些地塊種植了紅柳和楊樹等苗木,並蓋有磚房。在堤內有一條黃色路面,表明這裡有沙,不時發現的羊糞又成了放牧的佐證。在這條通往行洪區腹地的沙土路上,不時可看到三輪農用車滿載黃沙從身邊經過。在沙土路的一側低窪處,記者看到,牛皮癬樣的灘地上處處可見流水侵蝕後裸露的黃沙。這樣的黃沙沿土路綿延數裡,沙帶隨之斷斷續續地伸向遠處。沿著土路旁的漫崗地走了不到10分鍾,記者看到,左側一片耕地地頭的平地上,一伙村民正在給去年秋季收獲的玉米進行機械脫粒、裝袋。據當地村民張德纔介紹,這是郭姓村民自己家在大洪水後推出來的耕地。繼續前行,記者發現,左側漫崗上的沙化帶像身上被拔光毛的雞掉在黑土裡,特別顯眼。隨後,一位開著農用車拉沙子的村民說,他們這兒還有沙帶,自己車上的沙子就是從那兒拉回來的。據他介紹,肇東市五站鎮、會居鄉和西八裡鎮沙化帶更嚴重,大風一刮,不到一小時就能吹到哈爾濱。
大洪水的故事記憶猶新
一九九八年特大洪水前,國堤內種的全是水稻,政府當時是允許在行洪灘區種植低稈農作物的。當地村民張德纔向記者介紹,1998年以前,這裡就有了拉沙子的沙源地,老百姓認為,蓋房子不缺沙子了,也挺好。一九九八年特大洪水時,不僅堤內的水田都淹了,大壩上還築起了一人多高的沙帶。沿堤村民中老人、小孩和婦女基本上都跑到哈五公路另一側投親靠友了。大水退了,帶走了很多黑土,還給水田蓋了一層沙被。前兩年,陸續有一些村民開始復墾,沙子退到地邊,種水田不行就改種旱田,還有的種樹賣苗。
別讓法律陷入尷尬境地
退耕還草、還林是抑制沙化的辦法,可如何解決農民在沒了土地後的收入減少也是難題。不過,有一點是不能含糊的,那就是村民行為的合法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在河道管理范圍內,禁止種植高稈農作物,在堤防和護堤地,禁止放牧。』第二十七條規定,『禁止圍湖造田,已經圍墾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進行治理,逐步退田還湖。』此地已經沙化了,就別再擴大了,東北林業大學趙雨森教授對此懮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