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曾展現當年哈爾濱風貌風情 記者尋找散落在城市中的老房子
2004-04-01 13:25:09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3月31日電 今天出版的《黑龍江日報》刊登了曾一智寫的《尋找散落的城市風景——老房子》,文章對昔日的城市老房子進行了記錄,展現了當年的哈爾濱風貌風情。作者呼吁要保護城市歷史見證的老房子。全文如下:

70年前的西十二道街北側,左為中國銀行(已在2000年1月燒毀一半)。     

又要拆老房子了

  一次開會時,坐在我身邊的一位建築專家告訴我:『十一道街到十三道街北側正在計劃拆除,只保留十一道街西南角原猶太國民銀行一座建築。』他說的是道裡區西十一道街和西十三道街,還為我畫了一張示意圖。

  是嗎?!我大驚。我真的不想再聽到這樣的消息了,為了這些老房子,我付出的不僅是體力、金錢,還有我的健康。我常常有這樣的感覺:不知道哪一天我將會因此心碎而死。

  但還是上路去看那些老房子,其實這裡的房子都拍過好幾遍了,但還是忍不住把相機再一次對准那些老朋友們。是和他們告別。

已保護的霍爾瓦特住宅

  霍爾瓦特是哈爾濱中東鐵路管理局首任局長,而香坊是中東鐵路建設之初的老城。不知為什麼,霍爾瓦特並沒有把自己的住宅遷到位於新城區(現南崗區)的鐵路局附近,而是每天乘馬車上班。我曾在2000年隨澳籍俄僑尼古拉·紮伊卡來到這裡,一位老者還特意指示了附近一處已改建成民房的地下道。他說:『霍爾瓦特當年是從地下道直接去火車站坐火車去南崗上班的。』
 
  1896年中俄簽訂《中俄密約》和《華俄道勝銀行承辦建造東省鐵路合同》,使沙俄取得了在中國東北建造和經營中東鐵路的特權,為侵略中國東北地區找到了合法化的借口。自建造中東鐵路後,中東鐵路附屬地成為沙俄在中國的國中之國,中東鐵路局總攬了鐵路附屬地的一切大權。包括鐵路經營管理、軍、警、司法、行政、交通、工礦、金融、宗教、衛生、文化、郵政等等。所謂的中東鐵路附屬地,是沙俄強佔的中國領土。附屬地的行政權本應該歸中國政府,可沙俄侵略者在附屬地駐軍造成既成事實,霸佔當地的行政權,由中東鐵路管理局下設的民政處管轄。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政府和人民收回沙俄侵佔中東鐵路的特權創造了條件,得以收回沙俄在華的一切侵略特權。1918年,霍爾瓦特在海參崴成立『全俄臨時政府』,自任最高執法官和臨時攝政。1919年7月25日蘇俄宣布放棄在華一切侵略特權,但當時的北京政府屈服於帝國主義的壓力,拒絕和蘇俄談判,並對中國人民封鎖消息,蘇俄紅軍的勝利使霍爾瓦特等沙俄殘餘勢力徹底地孤立了,1920年3月13日,中東鐵路工人舉行第四次大罷工,商人罷市,1920年3月16日中國政府把沙俄殘餘勢力的頭目中東鐵路的總管霍爾瓦特趕下臺,也進一步收回中東鐵路的利權。以後又逐步收回各種主權。
 
  1920年10月中國政府宣布改中東鐵路附屬地為東省特別區,後又設立東省特別區市政管理局,廢除了中東鐵路管理局民政處,中東鐵路沿線的市政由市政管理局管理,收回了中東鐵路沿線的行政權(以上資料摘自論文快車網《中東鐵路部分利權的收回》一文)。
 
  這裡曾是哈爾濱軸承廠的幼兒園,在原本一層的基礎上又接了二層。後來又成了庫房,一些收破爛兒的人則把院裡堆滿了垃圾。
 
  這次探訪時,車剛到附近,就發現周邊建築已經拆除,包括地下道。找到一位看房的人,她說這裡將得到保護。這個消息讓人快慰。

    罪證遺址日露協會學校
 
  在中宣街上的這座老樓是哈爾濱日露協會學校舊址,也就是日俄協會學校。因『俄羅斯』在日本語裡翻譯為『露西亞』。這裡當年是為日本侵略者培養間諜的學校,學員國籍有日、俄、華等,現為一所私立學校。

    契斯恰科夫的茶葉店
 
  西十三道街東口的永安文具商店是典型的俄羅斯木結構建築小品,過去曾是俄羅斯商人伊利亞·費多羅維奇·契斯恰科夫的茶葉店。在紅軍街上的一處二類保護建築也是他的茶葉店。在重新修建聖索菲亞教堂時,契斯恰科夫是主要的捐資者(捐獻60萬盧布)。哈爾濱的俄僑們曾多次和我談到這一點。

    趙尚志養傷處
 
  從這裡進去不遠就是抗日英雄趙尚志的養傷處。1933年3月,趙尚志被錯誤地開除黨籍,他帶著心裡的創痛和滿身與日本侵略者作戰留下的累累創傷,從巴彥抗日游擊隊來到哈爾濱養傷,找到他在許公儲材學校的同學於開泉,並在他家裡住了十餘天。以後又去珠河(今尚志市)創建了抗日游擊隊。趙尚志生前曾兩次被開除黨籍,但他矢志抗日,忠心不改。最後在與日本鬼子的激戰中負傷被捕。據侵略者的審訊記載,他在幾個小時的審訊中始終怒罵敵寇,直至身亡。
 
  趙尚志1908年出生於遼寧,1919年隨父母來哈爾濱,1925年考入許公儲材學校。然而,坐落在道外區集良街的趙尚志故居本已被定為文物保護單位,卻在80年代被野蠻拆除,把文保單位的牌子丟在一邊。如今還剩下許公儲材學校和養傷處,前者已定保護,後者是英雄為抗日拋灑熱血的見證,更加珍貴,具有毋庸置疑的保護價值。
 
  緊鄰就是老字號老都一處餃子店,這裡本來是哈爾濱老字號福泰樓飯莊,老都一處餃子店本在斜對面。但由於前幾年這裡大拆大卸,把老都一處連同1927年10月24日中共東北地區第一次黨代會的舊址(原西十三道街48號)一並拆除。為了保都一處,丟了另一個同樣有名的老字號。而那處革命舊址只留在張福山、周淑珍撰寫的《哈爾濱革命舊址史話》裡。

    老銀行、商店
 
  西十二道街是道裡區惟一一條還保持著舊時風貌的老街。北側的中國銀行舊址見證的不僅僅是哈爾濱的歷史。中國銀行是國民黨政府四大官辦銀行之一,前身是成立於1905年9月、總行設在北京的『大清戶部銀行』。同年10月28日在上海設立分行;1908年,清廷廢除戶部,原戶部銀行改稱『大清銀行』;辛亥革命後,大清銀行總行及在各地的分行相繼關閉,中國銀行總行1912年8月在北京正式成立。各地相繼建起分行,而根據1934年中國銀行的廣告,其在傅家甸(道外區)正陽大街與三道街交界處還設有分部。
 
  南側則有美國花旗銀行哈爾濱分行(現為中國工商銀行哈市西十二支行)、與修建中東鐵路有直接關系的華俄道勝銀行哈爾濱分行道裡支行(現為不時更改門面的商店)舊址。是各國列強在華實施經濟侵略的明證。
 
  其餘的商店中多為哈爾濱的外僑經營,其中自然也有當下被日益重視的猶太商人的各類店鋪。
 
  在尚志大街與西十四道街之間還有著名的麥加利銀行舊址。麥加利銀行創建於1853年,總部設在英國倫敦,英文名Char鄄teredBank,是英國皇家特許開展殖民地業務的銀行。該行在香港設立分行時,譯作『渣打銀行』(如今是香港三家發鈔銀行之一)。1857年11月在上海設立分行,因第一任總經理的名字叫『麥加利』,於是就被叫作『麥加利銀行』。以後在大陸所開設的其它分行也都叫『麥加利銀行』。在國內是僅次於匯豐銀行的外國銀行。網上可以查到,在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武漢、青島等地的麥加利銀行舊址都被保護起來了。2003年12月11日,北京市政府公布的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中就有麥加利銀行舊址。
 
  這座老樓的北側還是著名的巴拉斯旅館,有必要保護。

   這些老房子的確是散落在哈爾濱街頭的珍珠,而這樣的珍珠還有很多,只是沒有版面一一介紹了。我們本該把他們串聯在一起,作為歷史的見證,也可以作為旅游資源。總之,不要把他們一筆勾銷。

  前些時,中央和外地的媒體看了我的書後找到我采訪。我說:『我們有責任接續「文革」造成的文化斷層,把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下去,不要讓歷史文化的脈絡在我們這一代斷裂掉。我們應該留給後人一個可感知的歷史記憶———城市的見證老房子,而不是一本老照片。』我還說:『並不是讀了幾簍子書、拿了幾個學位就能稱自己為「知識分子」的。國外學者對「知識分子」的定義是要看其是否承擔社會責任。我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除此之外,我不想再說什麼了。

責任編輯:隋洪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