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4月13日電 『明天幫我定(訂)一個旦(蛋)高(糕)。』日前,某學校語文教師郝女士收到朋友發來這樣一條短信息,她說:這種短信裡的諧音現象不是在糟蹋漢語嗎?
目前,方便快捷的手機短信、網絡交流已經成為大多數年輕人離不開的信息溝通渠道。但漢字中存在大量諧音,這使許多習慣於采用拼音文字輸入法的『短信族』陷入了『諧音依賴』怪圈:在發送信息時,為了方便用諧音字來表達意思,不管文字正確與否,只要對方明白就行。如『爐子上的水糊(壺)響了,尼(你)等一下』、『你知道我是誰媽(嗎)』等等。
有的人認為這只是私下之間的一種交流,並不公開發表,只要雙方看得懂就無所謂了,不會造成什麼不良影響。
記者了解到,如今拼音輸入漢字的軟件有許多種,除了智能拼音輸入法、全拼輸入法之外,還有紫光拼音輸入法等。這些拼音輸入軟件均有聯想功能,如輸入一個拼音『lan』,就會出現『藍、蘭、爛、攔、籃、攬、纜』等一排同音字。為了在聊天或發短信時方便,有的人就隨便選擇一個諧音字,久而久之,便習慣地使用這種錯別字。
有關人士指出,現代化的通訊設施極大地改善了人們信息交流的條件,這是好的一面。但利用現代化工具進行漢字處理時,應嚴格地遵循統一的規范。
今天出版的《哈爾濱日報》報道,隨意使用錯別字是一種不負責任糟蹋漢語言文字的行為。中華民族的漢語言文字博大精深,大量的同音異形字是漢語的一個重要特征。我們一邊在教孩子們學習正確使用漢字,另一邊卻為了方便錯誤地使用諧音字,這是不可取的。
責任編輯:隋洪波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