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4月21日電20日,黑龍江省環保局向社會公布了2003年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03年,黑龍江省環境質量變化不大,基本維持在上年水平。但水、大氣、固體廢物、河流的污染依然嚴重,生態形勢仍不容樂觀。
氣候異常 火災頻發
2003年,黑龍江省氣候異常,初冬氣溫偏低,後冬卻顯著偏高;春季氣溫異常偏高,降水量持續偏少,大部分地區出現乾旱。
全省春夏兩季持續少雨、高溫、多大風,春旱范圍廣、程度重,是最近40年少有的。夏季中、西部地區出現嚴重的低溫和少日照的異常天氣,西部局部地區發生較嚴重的洪澇,而東部持續少雨,旱情持續時間較長。秋季全省大部分地區氣溫明顯高於往年。全年共發生森林火災127次,其中重大火災7次,總過火面積1.1萬平方公裡,是繼1987年『5·6』大火之後,火災次數最多、面積最大的一年。
生態示范區全國最多
2003年我省自然、生態功能保護步伐加快,目前全省自然保護區已達151個,其中國家級14個,省級34個,總面積達385.21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6.04萬公頃,佔全省國土面積的8.47%。全省各類生態示范區及試點總數近280個,其中國家級9個、試點15個,省級7個、試點13個,在全國一直名列前茅。完成了全省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啟動了5個省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試點。建立以保護駝鹿為主的黑河勝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和保護原麝為主的通河龍口省級自然保護區。從2002年至2003年,全省5個環志站共環志鳥類120多種32萬餘只,佔全國鳥類環志總量的一半。洪河自然保護區人工搭建白顴巢,使三江平原白顴數量明顯增加。全省90%的丹頂鶴棲息在保護區內,去年歐洲(挪威)首次發現我國環志的鳥類。
農村環保趨向專業化
黑龍江省農村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強化。啟動了規模化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示范工程。全省90%的飼養戶實現了集中堆肥處理。專業化生產小區、工廠化養殖場畜禽糞便標准化處理率達到30%。
目前,全省綠色食品認證個數達610個,較上年增長29.8%,認證數量居全國第一。綠色食品監控面積達1813萬畝,較上年增長24.9%,佔全部農作物面積的12.8%,達歷史最高水平。農作物秸稈直接還田面積980萬畝,根茬還田面積4000萬畝,秸稈造肥總量5500萬噸。化肥施用量較去年降低3.08%,施用有機肥料1.5億立方米。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為6萬噸,殘留地膜清理回收率達到90%以上,比計劃提高2個百分點。
水環境污染嚴重
2003年我省主要河流和湖庫仍普遍存在較嚴重的有機污染現象,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和氨氮指數普遍超標。枯水期松花江乾流及主要支流河口嚴重乏氧。松花江、牡丹江、嫩江等乾流水系水質較差,其中松花江乾流水質差,枯水期有59.0%、平水期有16.5%。與2002年相比,湖泊水庫使用功能不能保證,總磷、總氮和高錳酸鹽指數普遍超標,生化需氧量偶有超標。
城市附近地面水污染嚴重,部分城市地面水水質超過Ⅴ類水體,鶴崗、雙鴨山、大慶、哈爾濱和雞西等市尤為突出。
2003年全省廢水排放量為11.87億噸,較上年增加0.21億萬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5.03億噸,生活污水6.85億噸。廢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學耗氧量(COD)排放量為50.89萬噸,較上年減少0.49萬噸;氨氮排放量為4.8萬噸,較上年減少0.16萬噸。
煙煤為主要空氣污染源
2003年全省城市空氣污染特征為典型的煤煙型污染,環保部門監測的10個省轄城市(除黑河和綏化市外)有50%的城市總懸浮顆粒物和可吸入顆粒物年均值超過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采暖期的城市空氣質量明顯劣於非采暖期。
齊齊哈爾、鶴崗、大慶、伊春和佳木斯等市年均值均符合國家環境空氣質量年均值二級標准。二氧化氮日均值除哈爾濱市出現14個超標日外,其它城市均未超標。
2003年有關部門在全省范圍內拆除大煙囪839根,治理和改造鍋爐、窯爐1336臺;實現小區連片供熱,減少排放點源;開展低空面源治理,對街頭燒烤進行規范和取締;積極采用型煤等低污染燃料,將一大批小噸位鍋爐更換為型煤鍋爐;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對違反有關規定的鍋(窯)爐予以拆除。
全省廢氣治理項目有136個。二氧化硫排放達標率、煙塵排放達標率和工業粉塵排放達標率分別為89.89%、90.45%和88.59%,與上年基本持平。
聲污染:安靜地區普遍超標
2003年城市聲污染普遍,多數城市聲環境質量處於較低水平,聲環境質量變幅不大,依然顯現愈是需要安靜的區域超標愈是普遍的現象。
影響城市聲環境質量的主要噪聲源按影響范圍大小依次為生活噪聲、交通噪聲、工業噪聲、其它和施工噪聲。10個省轄城市(除黑河市外)有28.6%的路段聲級超過70dB的國家標准,鶴崗市相對最重,牡丹江市相對較輕。與2002年相比,道路交通噪聲等效聲級全省平均值基本持平。
為此,環保部門開展了以『雙考』期間擾民噪聲為重點的噪聲專項整治,創建『安靜小區』102個。加強了對工業噪聲的治理,全年用於工業噪聲治理的資金達476.5萬元,完成噪聲治理項目2個,同時認真處理擾民噪聲投訴,使城市聲環境質量得到一定改善。
工業固體廢物安全受控
2003年全省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3097.46萬噸,比上年增加11.77萬噸,其中煤矸石佔44.42%,粉煤灰佔26.74%。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為0.46萬噸,比上年少排0.02萬噸。
為規范工業固體廢物管理,環保部門實行危險廢物申報登記注冊證制度,收繳並轉移銷毀103噸毒鼠強。投資1億多元的省危險廢物集中處置廠和放射性廢物庫項目列入國家計劃,全國首家儲存能力達1500噸的省級廢舊電池存管中心投入運營。開展放射性廢物專項檢查,收貯廢放射源98個,電磁輻射安全處於受控狀態。
2003年全省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為2242.71萬噸,其中煤矸石佔44.67%,粉煤灰佔25.17%,綜合利用率達71.89%,與去年基本持平。
森林、草原、濕地亟須保護
2003年全省規劃了國家和省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項目20個,總投資6948萬元;擬治理、保護土地面積為719.6公頃。地質環境保護治理面積5.059萬公頃,完成土地整理復墾面積8099.90公頃,新增土地5106.6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6萬公頃,全省轄區耕地1170.78萬公頃,較上一年減少了6.63萬公頃。全省人均耕地面積0.31公頃(4.7畝/人),是全國人均耕地佔有量的3.1倍。全省草地面積433.3萬公頃,年產牧草約70億公斤,是優質牧草的重要生產基地,但沙化、鹼化、退化現象嚴重。
2003年8月1日,我省頒布實施了我國第一個地方性濕地保護法規《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從2002年至今申報省級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7個,面積達26萬公頃,在興凱湖、七星河、安邦河自然保護區開展了退耕還濕試點工作,去年全省退耕還濕1100公頃。退耕還林完成180萬畝。2003年共治理『三化』草原13.6萬公頃;退耕還草21.3萬公頃;禁牧26.7萬公頃;新建人工草地7.2萬公頃;建設牧草種子基地2.5萬畝,項目總投資2730萬元;實施天然草原保護項目,項目總投資達6150萬元。草原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得到初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