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4月26日電 題:生命的較量--首屆器官移植者運動會側記
這是一群特殊的人進行的一場特殊的比賽。盡管他們的表現遠遠達不到運動員的專業水准,但同樣贏得了此起彼伏的掌聲。因為他們不僅是比賽的參與者,更是與生命較量的勝利者;因為他們曾經奄奄一息,在接受器官移植手術後,獲得了第二次生命。
4月25日上午9時30分,首屆器官移植者運動會在哈爾濱市明媚春光中隆重舉行。本屆運動會由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主辦,參賽的22名隊員是在這家醫院接受過心髒、腎髒、肝髒、骨髓、心肌乾細胞移植的患者。比賽分兩隊,共進行了定點投籃、自行車慢騎、20米托球跑、倒走接力、壘球擲准、60米跑6項角逐,歷時兩個多小時。
(鏡頭一)國內存活時間最長的『換心』人楊玉民喜度12歲生日
在比賽現場,哈醫大二院副院長王太和告訴新華社記者,把器官移植患者召集在一起開運動會是他的創意,為的是紀念目前國內存活時間最長的『換心』人楊玉民的12歲生日。
記者注意到,當天的『壽星』楊玉民神清氣爽、滿面紅光,運動服裡面套了襯衫、打著領帶,讓人怎麼也聯想不到他曾是一個以賣肉為生的農民。
『壽星』自然是媒體的焦點。當楊玉民的腳踏上自行車時,記者們的鏡頭都對准了他,擠得找不到拍照角度的人直喊:『請讓一下!』
與『換心』人楊玉民同場競技的是『換肝』人張膽。大概是騎慣了摩托車的緣故吧,楊玉民上來就騎出了速度。按照比賽規則,誰騎得慢誰贏,楊玉民注定『吃大虧了』,真是便宜了張膽。
初戰不利,絲毫沒有影響楊玉民的情緒。緊接著,他又興致勃勃地參加了20米托球跑和壘球擲准比賽。記者注意到,有一個身穿紅黃條紋毛衣的小女孩始終跟著楊玉民的屁股後轉悠。觀眾中有人悄聲說:『快看!那就是楊玉民的妻子在他「換心」第二年生下的女兒。』
按照寬松的比賽規則,最後一名也是有獎品的。沒等楊玉民仔細瞅一眼發的獎品毛巾被是啥樣,他的寶貝女兒一把搶過去,歡歡喜喜地抱走了。
他說:『每年難兄難弟們聚在一起給我過生日,不外乎吃頓飯、合個影。我覺得今年的生日過得特別有意義,比賽不在輸贏,關鍵是大家通過運動展示了我們器官移植者的精神面貌和生命活力。』
『每多活一天就創造一個全國紀錄』的『換心』人楊玉民表示,他對自己繼續高質量地存活下去『很有信心』。
(背景一) 楊玉民:當老板的日子很悠閑
1989年,一場重感冒導致楊玉民患上擴張性心肌炎,連睡覺都不能平臥,最終發展成心功能衰竭,瀕臨死亡。1992年4月26日,哈醫大二院的100多名醫護人員在著名心外科專家夏求明教授的指揮下,采用同種異體心髒原位移植技術,為他摘除了比正常人大3倍的心髒,換上了一位腦死亡者的鮮活心髒,楊玉民成為這家醫院『第一位吃螃蟹』的患者。術後第二年,楊玉民有了可愛的千金。如今,他的女兒楊陽已經11歲了,能歌善舞,是楊玉民最大的驕傲。
現在,楊玉民與妻子得到醫院幫助,在院內食堂開了一個快餐店。每天,楊玉民早早起床騎摩托車到菜市場采購,然後在一日三餐的飯口時間到店裡收款。『平時基本沒時間鍛煉,周六、周日我經常外出釣魚,放松放松。』
這些年來,除了每天堅持吃必需的抗排斥反應藥外,楊玉民的身體基本沒有太大不適。2000年6月,楊玉民到市場上貨時遭遇車禍,造成腦震蕩和左腿骨折,但其髒器絲毫未損,移植的心髒經受了一次嚴峻考驗。著名心外科專家夏求明教授感嘆:『這是一個生命的奇跡!
(鏡頭二)國內存活質量最好的『換肝』人張膽真有『膽』
30歲的『換肝』人張膽戴著一副金屬框眼鏡,看上去比較嚴肅的那種,似乎與他那張永遠笑嘻嘻的臉有些不太協調。記者采訪他時,他剛參加完自行車慢騎、倒走接力、壘球擲准比賽。『我全拿了第一!』他興奮地『顯擺』著。在給記者展示他豐厚的獎品時,大會工作人員一直用喇叭催促他集合參加60米跑比賽。『你等著,我會再拿一個第一回來!』他信心十足地衝記者喊。
果然,張膽以飛快的步伐在參賽者中脫穎而出。大會工作人員評價:『張膽真有「膽」,本組比賽不亞於國家田徑隊水平!』
記者奇怪,他的體力為何如此好?張膽笑著說:『這有啥,不就是個玩嗎!』說話間,那神情、那動作活脫脫一個大男孩兒。
(背景二)張膽成為報紙收發員
說起來,記者和張膽的交情可謂不薄。7年前他『換肝』成功時,記者對他做了專訪;兩年前他結婚時,記者專程到他在黑龍江省肇州縣的老家采訪了他的父母和妻子,並以圖文兩種形式發了特稿《『換肝』人結婚了》。
1997年,剛從肇州縣技校畢業的張膽被診斷為肝硬化晚期,隨時有消化道大出血致死的危險,不得不在哈醫大二院普外科接受『換肝』手術。據其主治醫生韓德恩教授介紹,術後幾個月,張膽就能蹦蹦跳跳地上下樓梯了,有時還偷偷地騎車到外面玩耍。
住院期間,善良、樂觀的張膽與普外科的醫護人員結下深厚的友誼,大家都捨不得讓他出院,最後張膽以一名報紙收發員的身份留下,月薪500元。2002年7月10日,張膽喜結良緣,哈醫大二院特別給他騰出一間宿捨作為新房。
(鏡頭三)5投4中,國內年齡最大的『換心』人楊孟勇不服老
定點投籃比賽規定,兩個代表隊中每人限定5個球,投球累計多的代表隊獲勝。曾經突破心髒移植年齡禁區、以57歲高齡欣然接受『換心』的楊孟勇,被編在第一代表隊。
只見他上場時氣定神閑,一頂象牙色的棒球帽遮住了白發,與深灰色運動服和深藍色旅游鞋搭配起來,顯得英姿颯爽,冷眼看去像一位小伙子。
握球、舉起、瞄准、投籃,簡潔、利落的動作仿佛訓練有素的『籃球國手』。『進了!』『太棒了!』隨著觀眾的聲聲吶喊,老楊連續投中4個球。最後一次投籃時,老楊意外失手,球一下子被拋到了場外,觀眾中立刻爆發出嘆息聲。「都怪我太急於求成了……』老楊十分遺憾地對記者說。
記者看到,由於隊友齊心合力,老楊所在的第一代表隊最終榮獲團體第一名,每人獲得一份精美的獎品——床單。老楊笑了,他說:『今天是我術後最高興的一天,希望今後能多多參加這樣能將運動和游戲兼顧的活動。』
(背景三)楊孟勇筆耕不輟
楊孟勇現年61周歲,退休前為《北大荒文聯》雜志編輯。患擴張性心肌病20多年,其胸悶、心悸、氣短等癥狀逐年加重。2000年1月14日,著名心髒移植專家、哈醫大二院心外科教授夏求明親自主刀,為其實施了同種異體原位心髒移植術,創下了心髒移植者年齡最大的全國紀錄,同時也修正了有關專家提出的55歲以上是心髒移植手術禁忌的觀點。截至目前,楊孟勇已健康地存活了4年零3個多月。
現在,退休在家的老楊每天除了外出散步,就在家裡寫作、畫畫。繼詩集《太陽傳說》出版之後,他正打算出一本新詩集以及名為《活在珍貴的來世》的長篇紀實文學作品。他說:『我們這些擁有第二次生命的人,實際上等於生活在珍貴的來世,更應該珍惜生命、珍惜生活。』
(鏡頭四)『換腎』親兄弟賽場比高低
在此次參賽的22名特殊運動員中,有一對來自哈爾濱市的親兄弟格外引人注目:哥哥趙春和今年44歲,2001年2月因尿毒癥晚期『換腎』;弟弟趙春山今年41歲,2003年11月基於同樣原因『換腎』。
大會工作人員特意將體態同樣微胖、但一高一矮的哥倆安排到同場競技,各自代表不同的隊參加60米跑。一聲令下,只見他們像離弦的箭,奮力向終點衝去。高個的弟弟遲到幾步撞線,竟顯得有些不好意思。
哥哥對記者說:『在與死神搏斗的戰場上,我倆都是勝利者。』
(背景四)哥倆是幸運的
哥哥趙春和介紹說,他爺爺和妹妹都是得尿毒癥去世的,他和弟弟雖然也得了同樣的病,但幸運的是通過『換腎』躲過了一劫。現在,弟弟單位不景氣放假在家,自己的單位很照顧自己,允許在家休養,照常給開工資。
為哥倆主刀的哈醫大二院泌尿外科主任陳照彥說,目前,他們尚未查清哥倆的尿毒癥是否存在家族遺傳因素。但隨著相關技術的日益成熟,腎移植手術越來越成為常規。截至目前,他們已做了『換腎』手術300多例,其中存活時間最長的已達15年。本屆運動會上,有8位『換腎』人參賽,存活時間分別為15年、14年半、7年、4年等。
(鏡頭五)10歲的『換心』人於文峰有備而來
賽場上,43歲的『換心』人始終是活躍分子之一,一共六項比賽,他『摻和』五項。除60米跑被張膽搶去了風頭外,他憑借高超的技藝和沈著的心態,一舉奪得四項第一。『這與我平時注意身體鍛煉有關。』戴著眼鏡、書卷氣息濃重的他向記者披露秘訣。
身為黑龍江省尚志市帽兒山中學的數學老師,於文峰說他在繁忙的教學之餘,每天總是想方設法擠出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打打籃球、踢踢足球或者與人騎自行車比賽。『啥時候感覺氣喘,我啥時候就停下來。』
他說,他從未將自己看作病人。『今天大家的表現充分說明,我們器官移植者不是活著的廢人,我們一樣能夠做正常人能做到的事情。』
(背景五)於文峰:不到長城非好漢
1994年2月8日,曾經兩次因心髒病昏倒在講臺上的於文峰接受了『換心』手術。術後一年零7個月,他代表器官移植患者到北京參加了中國器官移植基金會的成立大會,並在現場發言,引起學界震動。
開會期間,考慮到他的生命安全,有關專家不同意他到長城游覽。但這是於文峰有生以來第一次到北京,他實在不想錯過這一難逢的好機會。他終於說服護送他的專家退了已經訂好的火車票,登上了夢寐以求的居庸關長城。
『雖然沒有臺階,路面也很滑,對我來說非常危險,我還是堅持不停地爬了一個多小時,把專家遠遠地拋在後面。』
婁玉紅:5投0中
24歲的婁玉紅是本屆運動會上年齡最小的選手,也是兩位女性參賽者之一。她身高1米70以上,梳著短發,如果不穿上統一的運動服,如果不是在這種特殊場合出現,你肯定會以為她還是一個未出校門的學生。
作為首發陣容,小婁與於文峰、楊孟勇、張偉分在一隊,參加了定點投籃比賽。也許是平時缺乏訓練的緣故,她的身高優勢反而成為劣勢,使她5投0中。
『唉,我今天提前一個小時來到這裡,練了半個小時,真是白費勁了。』賽後,小婁沮喪地對記者說。好在,她的隊友各個『技藝高超』,她跟著沾光,也得了團體第一名。
(背景六)
小婁是哈醫大二院普外三科的護士。2001年自覺身體不適,頸部淋巴結腫大,經確診為非霍奇金淋巴瘤。後經化療、放療,病情一度好轉,但2002年再次復發。
醫院為她實施了自體外周血造血乾細胞移植手術,一個月後,小婁重返工作崗位。『我現在感覺身體特別好,我未來的偉大計劃是游遍全中國。』
據記者了解,去年,小婁和她的幾位朋友去了首都北京,已經邁出了第一步。今年7月,她打算到海濱城市大連轉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