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爾濱太陽島6月將出現『松鼠島』培訓分四期
2004-04-28 13:45:46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4月28日電 6月1日,太陽島風景區內將出現一個佔地2.4公頃的『松鼠島』。屆時,島上散養的1000多只松鼠將與游人『親密接觸』。為馴化松鼠『通人性』,工作人員正在對松鼠進行上島前的『培訓』。他們制定的松鼠培訓計劃有四期:第一期是認人,消除對人的恐懼感;第二期是形成采食條件反射;第三期是挖掘表演纔能;第四期是上島野外生存。昨天記者前往這個培訓基地,探得些秘聞趣事。

    松鼠來自張廣纔嶺

    按太陽島風景區今年建設規劃,松鼠島是風景區生態環境的一部分。現島上雖經常有花色松鼠出沒,但太野,沒規律,數量不大,活動區域也不固定,難以聚成片。於是風景區決定引進松鼠,放養到島上。2月末,風景區陸續買來100多只『東北灰松鼠』,這是一種主要生活在張廣纔嶺一帶的『地產』松鼠。

    松鼠有了,誰來飼養馴化。風景處列出條件:本處工作人員中,凡男45歲以下,女40歲以下,身體健康,對松鼠有愛心的,可競聘上崗。在40多競聘者中,最後確定3人承擔飼養工作。

    培訓分成四個階段

    與此同時,一個由研究生和本科生組成的東北農業大學課題小組進駐松鼠培訓基地,觀察人工環境下松鼠的活動規律,為松鼠的馴化提供科學依據。

    據小組成員介紹,松鼠的習性是膽小、易驚、不在人面前吃食。剛被關進籠中的松鼠應激性很強,發現有人靠近,就會『炸營』。他們制定的松鼠培訓計劃有四期:第一期是認人,消除對人的恐懼感;第二期是形成采食條件反射;第三期是挖掘表演纔能;第四期是上島野外生存。

    近兩個月來,課題組與飼養員詳細記載每天的觀察記錄,從添料量、進水量、剩料量,到出窩活動數量以及與人的親和狀態等方面,研究松鼠自然條件下的情緒波動和認知能力。

    首批松鼠已成明星

    目前,100多只松鼠正被分成3批進行培訓,首批『學員』已學會了與人溝通,即將畢業。記者在這間『教室』裡看到,30多只松鼠在一個十幾平方米的籠中活躍著,並不理會籠外的四五個人。當有攝像機和照相機鏡頭貼近籠子時,幾只松鼠爭著向鏡頭躥來,坐在籠內的架子上,還從飼養員手裡取食瓜子。

    幾名記者跟隨飼養員進籠中拍特寫時,這些松鼠也不驚慌,而是極配合,下到地面取食,一只松鼠還抱著一個山核桃坐在木板上,保持一個姿勢,任記者左右拍照、攝像。飼養員說,這批松鼠『畢業』了,還要再來新『學員』。將來上島的1000只松鼠都會具有手中取食、摘取空中懸吊食物、與人合影等表演纔能以及認路、認家的本能。

    手機鈴成喂食音樂

    起初,為讓這些松鼠生活有規律,飼養人員開始教會它們養成定點吃飯的習慣。飼養計劃是,每天在上午10時和下午2時30分喂食,取食時間為1小時。

    為了讓松鼠們形成取食條件反射,飼養員決定到吃飯時間,先放音樂,隨即開始投食。課題組定出動物聽音樂的標准是:曲調簡單,旋律恆定。大家先從兒童歌曲入手,可效果不好。又選交響樂、鋼琴曲,仍不理想。一天,大伙兒正守著錄音機篩選曲子,其中一人的『小靈通』突然響了,是音樂鈴聲,簡單、明快的曲調立即引起大伙兒注意。大伙兒查找到曲名叫《小蜜蜂》,松鼠取食音樂就這樣定了下來。

    馴養員手臉抓痕累累

    采訪中,記者發現,基地的飼養員、課題組成員每個人的手上、臉上都有新舊不同的抓痕,大家說,這都是松鼠惹的禍。

    前些天,飼養員蓋世楊進籠中捧食物喂松鼠時,一只松鼠跳到掌中取食。腳下的一只不知何故,突然受驚,一下子向蓋的頭頂躥來,爪子滑過左眼瞼,血流了下來。可蓋手上的那只松鼠仍在取食,蓋就忍痛堅持著。

    『松鼠島』鄰『青年之家』

    隨著松鼠培訓的進展,松鼠島的建設也緊鑼密鼓地進行著,現已完成白樺、黃波蘿、柞樹等6種320株喬木和20餘種2000多株花灌木的栽植。監控、音響系統也已布線。

    這個位於原青年之家南側的『松鼠島』,將通過環水及地形的改造,營造出3個小島,其中兩個小島以散養松鼠為主,另一個小島以圈養各地松鼠為主,小島之間以棧橋連接。島的四周是一條環水帶,可防止松鼠出島。預計5月25日全面竣工。

責任編輯:隋洪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