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農業生產所使用的化肥、農藥隨雨水徑流進入水庫,長期蓄積會影響水質。水庫匯水區域內亟需有關部門出臺相應政策,幫助農民轉變生產方式,發展綠色農業
三人班村,是位於磨盤山水庫上游的村子。今年9月水庫截流後,這個村子農業生產所使用的農藥和化肥,將有部分隨雨水徑流流入水庫蓄積。
5月4日,天氣晴朗,記者在三人班村委會見到了村黨支部書記吳典江。他告訴記者,『五一』長假,他沒能休息,因為三人班村有四個自然屯,其中兩個位於磨盤山水庫淹沒區需要搬遷,幾天來他一直在和村民算補償費,10日,移民辦的工作人員就要進村來發補償費。
據吳典江介紹,三人班村一共有500多戶農戶,2400多人,有耕地面積7710畝,此次修水庫被淹的兩個自然屯大約有4100畝耕地,剩下兩個屯的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很高,尤其是中央『一號文件』下發後,農民更期待今年的豐收高產。
目前,農民已做好了備春耕准備,種子、農藥、化肥一應俱全,化肥仍是往年常用的二氨、尿素、鉀肥、氫氨等。
當記者問:『水庫就要建成了,村裡有沒有發展綠色農業的想法。』吳典江說:『我們這村子在水庫上游,離水面太近,種地用的農藥化肥會污染水源,這個哈市供水辦的同志曾到我們這裡講過,並提出讓我們發展綠色農業。但發展綠色農業不是我們想發展就能發展的,現在農民都認農藥和化肥。因為農民種地都講經濟效益,搞綠色農業收入相對少,所以光靠農民的自覺是不可能發展起來的。』吳典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種一畝玉米,上化肥可以產五百多公斤,不上化肥只能產一二百公斤,按每公斤1.1元算,發展綠色玉米每畝要少收入二三百元錢,所以,要想發展綠色農業,國家應該出臺相應政策。
那麼,需要什麼樣的政策,農民纔會發展綠色農業呢?吳典江告訴記者,需要哈爾濱市政府出臺相應的政策下發到五常市,再由五常市下發到沙河子鎮,最後由鎮政府落實到村裡,政策裡要有補貼措施,能夠補償農民發展綠色農業的損失。但目前沒有這樣的政策,所以農民生產方式仍和往年一樣,而且在政策出臺前一直會這樣。
吳典江還告訴記者,他聽說為了保護水源地,水庫匯水區域內的村子都將搬遷,三人班村也在搬遷之列,但什麼時候搬遷沒有定,主要是資金問題,也許是2008年,也許是2010年。他說,為了讓哈市市民吃上放心水,他已經做好了隨時被『解僱』的准備,但近幾年看來不會有什麼變化。
從村委會返回的路上,記者見到了該村種糧大戶張寶玉,他說今年要種30多畝地,地已經翻完了,主要種玉米、大豆,已准備好的種子、化肥、農藥和往年沒有多大區別。他說,他不會搞綠色農業,因為既不賺錢又費工夫。
在村邊,記者看到,一望無際的農田已整完,黑黑的泥土泛著油光。前兩天的降雨使拉林河水漲出河道,河水漫過農田靜靜流淌。據悉,在磨盤山水庫匯水區域內有3000多公頃耕地,今年,這些耕地仍像往年一樣使用農藥和化肥,9月,當水庫截流後,目前已堆放在農家院裡的農藥和化肥將和雨水一道『落戶』磨盤山水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