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5月15日電4月18日至26日,由省內11個市(地)和省農墾總局、省森工總局及70家企業組成的省政府代表團,首次來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參展、招商。8天時間裡,代表團受到了當地政府部門和商界人士的歡迎和重視,我省的綠色、特色食品也搶盡風頭,共簽訂合作協議96項,總額達2.75億美元。作為『填空』之舉的新、馬行,不僅成果豐碩,而且啟示頗多。
人脈不可缺
擁有2600多個會員企業的新加坡制造商聯合會,是新加坡投資制造業的『王牌』。據副會長傅啟智介紹:聯合會某皮革企業日用牛皮1.5萬張,原料來自巴西和印度,生產基地是中國江蘇。如此傷財費力卻初衷不改原因是與這些地方『熟悉』。當被告之黑龍江也盛產優質牛皮時,他竟連表驚異。在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商會負責人有的只知冰城冰雕雪塑,卻不知龍江豐富物產。馬來西亞農業部副部長郭洙鎮·拿都在我省舉辦的吉隆坡農產品國際貿易商洽會上,深情地念起『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並寄予了『人要交長、賬要短結』的良好祝願。
新、馬之行,『人脈』一詞常被提及。省農委副主任王澤富認為,新加坡華人佔79%,馬來西亞華人佔27%,交流合作沒有語言障礙;目前游離於新、馬之外的資金有數千億美元,新加坡90%以上的肉、菜需要進口;更重要的是新、馬輻射東南亞和歐盟的大市場,我省完全可以利用好這兩個平臺,借老工業基地振興契機,請進來、走出去,實現互補和雙贏。
專業的意識
『SPECIALITY』譯為『專業』。用這個詞形容新加坡的官員和企業家並不為過。新加坡總理吳作棟的政治秘書陳原生是黑龍江的老朋友,他與代表團見面時說的第一句話便是:新加坡是亞洲主要的會展中心,黑龍江的綠色食品來此參展,選中了、選對了,希望你們有針對性地介紹自己的特色,多留時間給與會企業發問和商洽。他還建議我省利用好中國政府政策,盡快將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有條件企業抓住時機到新加坡上市。
交換名片在新、馬官員和商家之間已由禮節變成了必需。記者發現,新、馬商家的名片多數印有醒目的企業標識、中英文名字及聯絡方式,而我方的名片卻多了些本土特色,少了點兒信息和國際意識,很多時候要按對方提示補寫E MAIL。
專業的另一表現是咬住『標准』不放松。拜會新加坡農糧獸醫局時,副局長蔡新民列出的一組數字引起了代表團注意:肉類100%進口,糧米100%進口,蛋雞70%進口。需求背後必然蘊含商機,蔡新民隨後的介紹印證了這一判斷,但也加上了沈甸甸的砝碼,他說,新加坡有完整的市場准入制度,產品進口必須由國家批准,還要經過嚴格的檢驗、檢疫。當得知我省無非典、無口蹄疫、無禽流感時,對方提起了精神,但仍堅定地表示,只要符合衛生標准就可以進口。
貨賣一張皮
新加坡國際食品博覽會是亞太地區規模較大的專項展會,今年是第十四屆,共有70多個國家、地區,33000個商家參展。省政府代表團作為中國最大的參展團體,參加了這一盛會。與以往國外參展不同的是,我省此次對展區進行了特裝,紅黃相間的色調,通透明亮的空間既突出了國家特色,又增添了黑土龍江的厚重。展團遴選的14大類400個品種的綠色、特色食品受到青睞,在4天的展覽洽談活動中,共接待各國客商4萬餘人。
收獲不僅在此,我省參展企業也取長補短,學到了其他國家的展銷方式。牡丹江龍飛公司董事長叢多明很有感觸地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企業展銷產品不惜血本,乾脆把「廚房」搬到了展區,現場制作、現場品嘗、現場洽談,效果很好。』
包裝,還是包裝。不少企業反映,我省產品包裝標准低,沒有與國際接軌,包裝材料大而單一,款式設計落後,產品說明不詳,顏色對比度差,缺少中英文對照說明,與國外新穎精致、先進科學的包裝設計形成強烈反差。新加坡THX公司經理林家華參觀我省展區後說:『黑龍江的綠色食品「原」而不「洋」,好東西看不出值好價錢,只有在深加工、在外包裝、在營銷方式上更現代一些、更靈活一些,形成統一品牌的拳頭產品纔會有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