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6月16日電如果大家細心,就會發現我們身邊的一些小變化。劉大媽這兩天就犯愁了,為了修好前兩天剛開膠的鞋,劉大媽走了好幾趟街也沒有找到一個『修鞋匠』……
其實,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經常能聽到的『焊洋鐵壺』、『修理皮鞋』、『磨剪子戧菜刀』這樣的吆喝聲,在如今確實已經很難再聽到,這些小的街頭傳統行業有的已經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有的正退出歷史舞臺。
即將『失業』的修鞋匠
哈爾濱道裡區安豐街附近有一個修鞋匠,據居民說,他在這一帶修鞋已經有很多年了。可眼下這個修鞋匠因為生意不好,正面臨著失業。
這個修鞋匠姓李,是安徽人。他說:我是十幾年前隨安徽的一家建築公司來哈爾濱的,剛來時在公司的工地上做倉庫管理員,後來, 找我們來這兒乾活的工頭拿著我們的工資跑了,我也沒活乾了。於是我就在這擺起了修鞋攤,成了這一帶的修鞋匠。那時候生意好啊,一天能掙三四十元。後來,我就把老婆孩子從家中接了過來,老婆剛來時四處打工,後來也和我一樣擺了個修鞋攤,孩子就在附近的小學讀書。
可近幾年來,哈爾濱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了,我這個修鞋攤也不例外。對於生意不好,老李說:前些年,人們的收入低,大多買便宜的鞋,那種鞋的質量不好,穿一陣子就壞了,所以我這兒的生意特別好。這些年,人們的生活好了,收入也多了,買的皮鞋質量也過關了,基本上不壞。而且,就算鞋出了問題,有的人想修,那也不拿到我這裡,都拿到大商場內的『洋』修鞋鋪去了。現在來我這修鞋的只有一些上了年紀的回頭客。由於修鞋的人少了,每天只能掙十多元錢,生意差時纔能掙幾元錢。
在以小行業為生的手藝人中,面臨失業的不光是老李一個人。在道外區,以制作鐵撮子和幫別人補鍋為生的老張也同樣遇到這個問題。老張早些年的生意還可以,幫別人補個鍋、焊個水壺什麼的都能掙些錢。老張說:『這些年補鍋和焊水壺的生意都沒有了。只能幫那些還住平房的人打打煙囪掙些錢,可眼下住平房的人越來越少,我這生意也做不了多長時間了。』
擦鞋店取代修鞋鋪
與正在減少的修鞋攤和鐵匠鋪相比,另一種小行業——擦鞋店,在我們身邊卻多了起來。這些店的面積不大,都在十幾平方米左右,但服務項目齊全,從簡單的擦鞋、修鞋到皮鞋保養、美容、整形,可謂『一條龍』。為了吸引回頭客,這個以前並不起眼的小行當如今也實行起了會員制,而且深受普通消費者的歡迎。
在友誼路上的一家擦鞋店,記者看到不大的店堂內,一面牆上掛著鞋墊,一節櫃臺裡放著各種各樣的鞋油,靠牆還有一臺體積不小的修鞋機。最佔地方的,應該是為客人留出的3張椅子,其中一張已經有顧客坐在那裡看報紙。不一會兒,一名顧客穿著被店員擦得?亮的鞋子滿意地走了。
這家店的老板是來自阿城的小伙。談起開店的經歷,他說,當年他在阿城一家單位下崗之後,一直在尋找合適的創業機會,一次在來哈爾濱辦事的時候,看見擦鞋店的生意很好,於是他決定開一家擦鞋店。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考察,他發現哈爾濱人的消費水平較高,而擦鞋這塊市場的競爭也並不激烈,於是他就和女朋友一起來到哈爾濱,開辦了擦鞋店。雖然去年剛剛開業,但生意還不錯,目前已經有了340多位固定會員。
這個小老板還說:擦鞋雖然看起來是個小行業,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意自己的形象,很多人都會擁有幾雙名貴的鞋子,甚至連羊皮、鹿皮、鴕鳥皮的鞋子也隨處可見。但大部分消費者並不懂得皮鞋保養的專業知識,有的人一雙貴重的皮鞋穿上一次兩次就完了。還有許多人對擦鞋這種既繁瑣又必須做的小事早已不願親歷親為,而以往那些暫時性、流動性的擦鞋攤都無法在質量和後續服務上有所保障,因此,質優價廉、環境舒適的擦鞋店正好滿足了人們的需求。
小店雖小,但效益相當可觀。據了解,目前在我市的擦鞋店中很少有虧本的,有的經營情況好的店一年的效益能達到10萬元左右。
我們的生活在變化
面對我市傳統小行業的逐漸消失,一位經濟界人士認為,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這位經濟界人士同時強調,小行業應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順應市場變化以求得自身的發展。
的確如此,即將消亡的手工藝行業並非修鞋鋪一個,這些行業退出歷史舞臺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變遷。在以前修鞋的鐵腳、磨刀的板凳即將進入博物館的同時,我們感受到生活正在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