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5月20日電 近日,家住哈爾濱道裡區哈藥路的張大媽反映,她買的豆腐有一股說不出的怪味,這樣的豆腐能吃嗎?記者就此問題走訪了哈爾濱市一些市場以及相關部門,得到的答案觸目驚心。
今天出版的《哈爾濱日報》報道,16日早,記者在康安四道街農貿市場看到,兩家豆腐攤都是在馬路上裸露出售,其中一家是在垃圾站旁邊叫賣。這些豆腐沒有任何苫蓋,車來車往刮起陣陣灰塵,豆腐就在風沙中叫賣,而這幾家業戶均拿不出衛生和工商部門頒發的執照。隨後,記者在道裡、道外、南崗、動力等區的早夜市和部分攤區市場看到,凡是在市場上出售的豆腐都是『裸體』叫賣。一些出售豆腐的業戶說,豆腐從來就是這樣賣,哪有包裝賣豆腐的?
據業內人士介紹,豆腐制品是市民每天不可缺少的『當家菜』,僅哈市豆制品行業一年用掉的黃豆總量就超過千餘噸,但豆腐衛生隱患嚴重,黑豆腐坊遍布城郊,早夜市和馬路成了黑豆腐坊銷售的主要地點。據市衛生監督部門抽查顯示,非發酵性豆制品中,散裝豆腐因大腸菌群超標或違規使用苯甲酸問題嚴重。
專家告訴記者,豆腐制品是市民菜籃子裡不可缺少的餐桌食品,我國有城市已將其列為重點規范行列,並禁『裸』銷售。目前,哈市有工商和衛生執照的不到10%,90%的豆腐企業生產的都是『黑豆腐』。這些『黑豆腐』藏匿在城郊接合部,生產條件極其惡劣,而且大都在夜間生產凌晨賣,進入市場後沒有人來管,只要交費就可隨意賣。目前豆腐市場問題有三,一是法規和管理空白;二是缺乏資質認證和市場准入制度;三是沒有衛生監督和檢驗程序,造成了本市『裸體』豆腐泛濫。沒有衛生許可,沒有衛生質檢,沒有生產廠址,『三無』豆腐成了哈市一大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