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黑龍江頻道報道 如果在每一寸莊稼地裡、每一棵莊稼根部都有一個微型水庫,那麼農民們豈不永遠不再為旱澇發愁?這聽起來似乎異想天開的想法,如今已被一種叫做"生物吸水劑"的高科技產品變成現實。
該產品現已在哈爾濱市潤通生物超強吸水劑有限公司實現產業化。
生物吸水劑,學名"吸水樹脂",是一種高分子聚合物。該產品呈粉狀顆粒,每一粒都能以高於自身重量數百倍、甚至上千倍的"胃口"吸水、保水、釋水。春播時,只要將其按照1:1500--2000的比例加入水中,混合後隨窩種或條播植入農田,就可在土壤中形成一個個"微型水庫"--旱時釋放水,澇時吸附水,使農田旱澇保收成為可能。
去年9月,黑龍江大學高聚物研究基地負責人張連生教授發明的"泡沫體系聚合法"生產生物吸水劑技術,被潤通公司成功引進。該公司投資1000萬元建設的首條3000噸產能生產線,很快就將這一重大科研成果轉化成了產品。黑龍江省農業科技推廣站已於今春在省內設立了7個推廣應用示范點,將該產品用到了水稻育秧及果樹、食用菌、馬鈴薯等經濟作物生產中。據哈爾濱市計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該產品生產已列入市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項目,年產萬噸產品的二期工程正在籌建中。
據專家介紹,這種生物吸水劑生產技術屬世界首創,已獲取歐盟12個國家發明專利,產品不僅可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增收,還因使用成本低而具有廣闊的推廣空間。據測算,該產品每畝地施用量為1公斤,每公斤售價20元,施用後至少可使畝產量增長10%--15%,農民在旱澇保收的前提下最低可得到2-3倍的投資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