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黑龍江頻道報道 通道、平臺……提起對俄邊境城市,人們更多的會聯想起它們的這些作用。然而,近日記者在黑龍江省幾個口岸城市采訪時,卻欣喜地發現,這裡已經立起一座座廠房、倉庫,一條條產業鏈正在形成。口岸,再也不是單純的『二傳手』了。
加工企業落地生根
孫來君,上世紀90年代初從哈爾濱到綏芬河做邊貿生意,他說,那時候,一輛桑塔納轎車裝滿生活日用品開到俄羅斯,一車就能賺2萬塊錢。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完成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只滿足於做以貨易貨的國際倒爺,企業越來越難以進一步發展壯大。』目前,從簡單進口木材發展為木材的深加工,他的企業已經從貿易領域進入制造業。孫來君說,他的企業已經在俄羅斯承包了兩片森林,並開了三個木材加工廠。
在我省口岸城市,像這樣由單純對外貿易轉入加工領域的企業還有很多。過去,口岸只是一個中俄貿易的貨場。如今,它開始發展成為國際產品進出口貿易、深加工和投資的最前沿。
多年與外貿企業打交道,東寧縣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副局長王雪松親眼見證這些企業壯大的歷程。他告訴記者,這些境內加工企業,都是1998年以後逐步發展起來的,當時亞洲金融危機使一大批外貿企業倒閉,也讓生存下來的企業意識到,單純的『過腹增值』抗御風險能力太弱。於是,一批企業從木材加工開始,利用境內、境外的優勢資源,發展各類高附加值產業,如海產品加工、農產品加工、服裝加工等。伴隨著從單純的『過腹增值』轉到『落地生根』,邊貿企業壯大了,對外經貿成了拉動縣域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僅以東寧為例,近三年來,全縣外經貿企業上繳地方財稅費佔全縣財政全口徑收入的三分之一。
像是印證王雪松的判斷,在邊境加工企業,到處可見一片繁忙景象。
機器轟鳴中,記者走進了華宇集團的木材加工車間,木業公司一位經理帶領我們參觀了木材加工的一道道工序。在這裡,進口原木被加工成集成材、細木工板、家具,產品大部分銷往日本和臺灣等地。這位經理興奮地說:『訂單應接不暇,產品一直都供不應求,我們正准備擴大生產規模。』
省商務廳副廳長鄭榮根說:『將來我們黑龍江邊貿企業都應該這樣,不單是簡單的易貨貿易,而是走向深加工,這纔是我們今後邊貿的希望所在。
打起南聯『組合拳』
向北!多家南方企業跨市越省,不遠千裡萬裡來到我省的邊境口岸『落地生根』。他們可不是盲目地開闢『戰場』,而是被我省的『南聯北開』戰略吸引來的。
省商務廳對俄合作處有關負責人說,『南聯』是在『北開』達到一定程度時,以市場為紐帶、以合作為基礎、以效益為目的的新型合作關系。
東寧吉信公司為邊境企業南聯北開闖出了一條新路。2002年,吉信公司同溫州達芙尼鞋業聯手在俄烏蘇裡斯克市建立境外獨資企業——中國吉信達芙尼鞋廠,現已形成日產各種旅游鞋1.4萬雙的生產能力。招來一個『達芙尼』,引來一批合作項目,『南聯北開』產生了『以商招商』的意外收獲。吉信同溫州其他鞋業合資建廠,共上了16條生產線,日產能力3萬雙。產品直接發往莫斯科銷售中心,銷往俄內地及東歐國家。為降低生產成本,該公司還在境內建鞋業散件生產廠,半成品經東寧口岸出境,在境外組裝加工。
『吉信』的成功,產生了良好的示范效應,在政府積極引導下,其他邊貿企業也不甘落後。據不完全統計,近5年東寧縣外貿企業引進南聯合作資金5億元。現在,除服裝鞋帽加工外,在境外企業又拓展到木材加工、廢舊金屬冶煉、食品加工等領域。從單一的出口加工到進出口加工並舉。走南聯路,發展跨國加工,南方企業雄厚的資金及較強的商品優勢,讓小城東寧對俄經貿一下子提檔昇級。
如今,我省的不少邊境城市依據各自優勢,探索著不同的南北聯合之路。在黑河新興基礎原材料加工園區,從遼寧丹東市來的五家企業正在加班加點生產工業硅。今年4月底,黑河正式從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兩座水電站輸入電力,這是中方首次從俄西伯利亞遠東地區大量進口電力。俄方承諾,向黑河輸出的電力價格最初為每度1.8美分,隨著輸電量的逐步擴大,電價將會隨之逐步下調。據介紹,這些電力資源將專門供黑河市經濟合作區內的高耗能基礎原材料工業使用。黑河將以此為依托,打造新興基礎原材料工業鏈。
綏芬河則致力於利用口岸優勢,引進戰略合作伙伴。年初以來,國內一些知名企業如上海萬向投資公司、松下電工(中國)有限公司、妙士乳業有限公司、北京實創房地產開發公司、青島澳柯瑪集團、杭州金力普電器集團等企業接踵而來,簽署戰略投資合作協議。
加工貿易有軟肋
走口岸,看邊貿,一批批落地生根的加工企業成為我省對俄經貿的新亮點。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這些外貿加工企業還存在著諸多軟肋。
生產領域窄是第一個軟肋。我省的邊境加工企業多由貿易型企業轉化而來,實際是對俄方進口材料的材料進行加工,受原材料性質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木材制品上。這就造成對俄依賴性強,一旦俄方政策有變,則對企業影響是致命的。
經濟技術合作層次低是第二個軟肋。許多企業都處於家族或個人經營階段,身單力薄。或品牌戰略意識淡漠,或賺一筆錢就走人,小富即安。綜合利用程度低,增值率沒法和南方企業相比。以木材加工為例,我省口岸加工企業的產品主要為鋸材,運到南方或國外後再深加工。即使有個別的家具產品,但其設計及工藝也相對落後,缺少先進的加工設備和技術。
資金缺乏是第三個軟肋。在邊境口岸做生意開工廠的人,要麼是靠自己的原始積累,要麼是從外地把資金帶來,極少能從銀行貸到款,常因為資金緊缺而錯過了訂單。貸款難問題,已成為制約邊貿企業發展的一個瓶頸。
針對我省口岸加工企業的軟肋,有識之士建議,除了企業自身提高素質外,政府還要當起操盤手。
省商務廳助理巡視員、省國際貿易學會會長喬光漢建議,有關工業部門和外經貿部門聯手,建立加工企業協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並組織企業到沿海省市學習先進的工藝和管理。對大宗出口商品要優化包裝和廣告宣傳,創立名牌,擴大影響。要實施科技興貿的戰略,盡快把一些有出口潛力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省政府經濟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室主任、省對外開放戰略研究組成員鄧鵬認為,進一步發展加工貿易是促進全省開放型經濟快速發展的一種必然選擇。政府在規劃中應注意結合本省實際確定加工貿易的發展重點、發展目標和具體保障措施,建立起通過產業政策和市場機制引導的加工貿易機制。把發展加工貿易與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結合起來,與擴大外貿出口、優化出口商品結構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