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1日電 過去,豬雞鴨在肇源農戶眼中是小玩意兒,『平常打牙祭,年節一刀菜』。如今,瞧不上眼的小家禽在肇源被做成了大產業,房前屋後,田頭村外,都成了肇源農民養雞放鴨、發財致富的『陣地』,過去的『菜籃子』變成今天的『錢簍子』。
近幾年,肇源縣委、縣政府在農轉牧上做足了文章,抓大促小,牛、羊等大牲畜的數量成倍增長,豬、雞、鴨、鵝等小家禽也是遍地開花。福興鄉養豬有歷史,這就成了當地政府引導農民致富的『本錢』。農戶沒錢搞養殖,政府協調貸款;村裡機動地承包,養豬戶優先;農戶外出購仔豬費用大、質量差,鄉政府引進沈陽天正集團,成立了福興鄉天天旺種豬場,引進開發出雙脊大白、皮特蘭、姚克3代等種豬11種,解決了肇源縣東部鄉鎮種豬及仔豬的供應問題。2003年,福興鄉共出欄生豬21000頭,純收入400萬元,僅養豬一項農民人均增收220元。
新站鎮新站村婦女主任王雅芬,2002年動員9名婦女組建了聯合養雞場,鎮黨委無償提供小學舊校捨供其使用,並為她們協調低息貸款2萬元,購進雞雛1萬只,當年獲利3萬元。現在,這個養雞場每年養雞4茬,每名股東都收入1萬元以上。
隨著草原興發集團的入駐,肇源縣的養雞業迅速昇溫。原來全縣僅有100萬只雞,現在發展到1000萬只以上。龍頭企業從不虧待小農戶,從雞雛、飼料的購進,到防疫滅病,興發集團實行一條龍服務。福興鄉建養雞小區,草原興發集團派駐技術人員,一住就是一周,幫助設計雙層雞捨和排污溝。新雞捨建成後,進行科學合理養殖,養雞量是過去雞捨的兩倍。
鴨鵝是喜水家禽,不少聰明的農民把鴨捨、鵝捨建到江邊,半牧半養,既省飼料,又減少疾病。超等蒙古族鄉的農民徐起昕,承包了西河漁場水面,年年養鴨鵝近萬只,形成了『水裡有魚蝦,水面有鵝鴨,岸上豬當家『的立體化養殖格局。近幾年,他又引進了新品種北極寒鴨、鄉村雁和山雞,使野味飛進農家院,換回大把的鈔票。
肇源縣力爭把小家禽做成大產業,今年又陸續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予以扶持,農民們的熱情空前高漲,豬趕進屋,雞圈上架,小畜禽總量繼續擴張。今年一季度,全縣牧業產值已經實現了3120萬元,同比增長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