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大慶6月22日電肇東市尚家鎮福山村通過外引內聯、黨員乾部領辦創辦等手段使全村形成了 一、二屯晚柿子,三、四屯大西瓜,五、六屯搞養殖,七、八屯粘豆包,九、十屯塑料袋(加工、銷售)的一屯一品產業格局。
福山村有耕地17800畝,人口3600人,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之前,全村農民只能依靠種大苞米糊口度日,生活捉襟見肘。面對這種貧困狀況,村班子從改善種植結構入手,瞄准市場,特色當家。時間上突出早晚兩季,逐自然屯落實種植項目,規模也由小漸大。目前,全村種植晚柿子3700畝,早西瓜、香瓜800畝,大蔥1000畝,粘玉米1000畝,西芹140畝,加上油豆角、紅雲豆、大白菜等套種蔬菜,全村2/3的耕地種上了經濟作物,畝效益均達到千元以上,效益好的達到4千元。全村僅特色種植一項就收入600多萬元,戶均收入7000元。村民劉福春去年從姜家雙安引進特色菜西芹,當年3畝地共收入1.2萬元,在他的帶動下今年全村西芹已發展到140畝。
金針菇在大城市銷路看好。村支書劉士臣一路打聽來到河北菌類研究所,引進了技術並聘請了技術員。可村民覺得種點經濟作物收入就很可觀了,不想『深趟』。開弓沒有回頭箭,劉士臣決定自己先乾。2002年他在自家院子裡建起了三棟大棚種植6萬袋金針菇,當年就收回了3萬元成本,還掌握了種植技術,建立了銷售渠道。現在全村已發展到12戶15棟,年產金針菇60萬袋,效益150多萬元,其中效益最好的朱子坤年收入達27萬元。
兩年前,村黨支部帶人從阿城亞溝引進粘豆包加工技術,由開始的一戶發展到現在的160戶。利用春節前三四個月時間,用粘玉米包豆包,到哈市、大慶、內蒙古等地批發零售,全村每年都銷豆包100多萬斤,收入在10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