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6月22日電連日來,一些不法小販用『檸檬黃』色素把本色灰白的嘎牙子、牛尾巴等類鮮魚染得色澤鮮黃,在哈爾濱市區各早夜市高價出售,每天賣出500餘公斤。食品專家說,食用這種『美容魚』對健康不利。
14日6時許,記者以『給學校食堂進一批嘎牙子魚』為由,來到南崗區文庫街1號的海鮮魚類批發大市場暗訪。在一樓幾千平方米的大廳內,幾個批發點的業主告訴記者實情,市場上只有產自興覬湖的『白嘎牙子』,批發價每斤3.6元。接著又說明,『黃嘎牙子』貴,批發價每斤20餘元,是從南方空運來的,『至少要等1個月纔能上市』,哈爾濱市很難見到。現在街上賣的『黃嘎牙子』全是小販們從該市場進貨,再用色素染制而成。在記者調查期間,先後有五六個小販各自批發二三十斤鮮魚,把魚放到一個大塑料布上,撒上深桔紅色的粉末,然後不停地翻轉,本色灰白的嘎牙子、牛尾巴等鮮魚馬上變得色澤鮮黃。一個小販說,所用粉末是食用色素,『美容』後的鮮魚『好賣』,每斤嘎牙子能多賣兩三元。批發業主們透露,這樣的小販每天能來百八十人,『美容魚』日銷千餘斤。
7時許,記者在道外區北七道街的江邊早市發現,一個魚販正在兜售經過染色的鮮魚。他說,魚是從同江運來的,每斤5元不講價。幾位市民被魚的鮮黃色澤吸引紛紛購買。記者在景陽街的食品添加劑商店了解到,深桔紅色粉末叫『檸檬黃』,是一種食品著色劑。
東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的老師說,國家對『檸檬黃』等食品著色劑的用量有嚴格限定,黑心小販給魚染色的作法不道德。市民食用『美容魚』有礙健康。
新聞鏈接
2004年4月12日,國家衛生部頒布了食品添加劑的新品種、擴大使用范圍和使用量以及食品用香精名單的公告。其中規定:果醬、水果調味糖漿,每公斤最高限用『檸檬黃』0.5克;餅乾夾心,每公斤最高限用0.0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