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出賣』國有商品林 桃山林業局邁出林權改革第一步
2004-06-24 14:07:2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七臺河6月24日電振興森林工業,前提是振興森林資源。振興森林資源,沿襲老辦法對待森林,顯然不行,半個多世紀以來已經證明。

    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基層企業,『振興』的努力從未間斷過,可森林的整體質量還是每況愈下,衍生越來越多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個人種的莊稼都能長得好好的,國家種的樹,怎麼就長不好?林區職工說 莊稼『有主兒』,樹『沒主兒』——國有,就是你有我有大家有,從理論上說,這種所有權是實的,可具體到一棵樹,一片林子,大家都有又虛化成了大家都沒有。『沒主兒』的樹,命運能不悲慘麼?

    解決這樹的問題真就那麼難嗎?聽聽林區職工又怎麼說:時代變了,樹的價值和作用也變了。國家對樹的最大追求是生態效益,既然如此,長在國土上的樹,特別是已經成為商品林經營的樹,『姓』什麼真的一點兒不重要。只要山能綠起來,企業活起來,百姓富起來,變個招兒法又何妨?平地驚雷

    桃山林業局乾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兒——把國有商品林『賣』了。真是膽大了。

    去年,為了實施這一想法,他們曾跑省城、進京城,無論請示誰,都無人簽字。這可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但桃山人卻偏偏摸了。因為他們太窮了。窮得200多元的工資,欠了職工46個月;窮得漫山遍野找不到伐區。窮得外欠國家、內欠職工達5個億。

    窮則思變。怎麼變?桃山人想到了『死』樹變活錢。

    過去,只有砍倒了的樹纔是商品,結果只剩下一片還沒有長大的林子。現在,他們要讓那些正在長著的樹成為商品,要讓樹兒在安全長大的同時,使企業和職工也能富起來。

    然而,一無先例,二無政策。

    『「賣」國有林子,風險太大了。』桃山的群眾都勸林業局的乾部。而乾部們卻偏偏要拎著烏紗帽來乾這件事。他們做了思想准備,寧肯丟官……先拿出了50公頃造林失敗地,也就是年年種樹不見樹的林地,分成了八塊賣給了14戶人家,結果都當年見綠,造林成活率達到了95%。他們把這叫活立木流轉。

    看到買林子的人家得了實惠,大伙也都攢足了勁,想擁有屬於自己的林子。於是,桃山又拿出2000公頃商品林地,賣給了個人。

    這無疑是一聲驚雷。

    有人勸林業局的黨政領導:悠著點,慢慢來。也有人說:窮瘋了咋地……黨委書記姜維濤也有顧慮,但他說,顧不得了,山禿了,人窮了,我們當官兒還有什麼用,不能怪老百姓直嚷嚷:不給職工開支的領導誰都能乾。

    眼下,桃山林業局准備拿出全部3.5萬公頃的商品林『賣』給個人。這是全局林子的四分之一。喝彩聲聲國有商品林『賣』了,桃山人算了幾筆賬。

    好處一:國家增稅。按現行的農林特產稅計算,25年間,僅憑流轉的3.5萬公頃商品林,國家就可得稅收1.58億元,是建局43年來林業局所有林地上繳利稅的2倍。

    好處二:企業活了。靠收取林地有償使用費和管理費,25年裡,企業可收入1.8億元。

    好處三:職工富了。這些商品林25年間的總產值減去國家和企業的收益,職工收入可達28個億。

    眼前的好處更是明顯,到目前為止,已賣出了2061公頃林子,流轉收入金額為1047萬元。如果3.5萬都實現流轉的話,那又是一筆怎樣的財富?

    這一改引來喝彩聲聲。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商品,一時間,桃山成了備受矚目的地方。

    林業系統的考察團來了,研究林業問題的專家學者來了,社會上要買樹的人也來了。

    這事還驚動了北京的一位高級領導,他批示:放手、大膽地進行林權制度改革,這沒什麼疑問。破解疑慮出售國有林,如同當年的小崗村實行土地承包制,也引來各方重重疑慮。

    疑慮一:國有資產會不會流失?在國家擁有林地所有權的前提下,林木流轉了,資源置換了,『死』樹變成了活錢,國家的腰包並沒有空。

    疑慮二:林子是不是越來越少了?人家買樹就是為了賣,賣就要賣好的,種樹和護林自然就成了流轉戶自覺自願的行動。桃東林場的左先勇投入了6.2萬元流轉了5公頃林木,林業局做冬季采伐規劃時,告訴他可以出材79立方米,而他只出了58立方米,為啥?他覺得那棵棵茁壯的大樹,砍了可惜。留著每年都能增值。

    疑慮三:桃山林業局富餘人員本來就比比皆是,林木大量流轉後,是不是更多的人沒有活乾了?事實上,隨著參與流轉的人多起來,桃山林區對護林人和種樹人的需求也多了起來。

    鄭春和汪鮮陽買下一座禿山後,立即動用3臺大客車、請來80多位種樹高手,當年使38公頃的禿嶺見綠了。

    下崗職工喬學蘭一人買山,全家就業,一家哥仨兒帶著家屬合力在造林失敗地上種樹。

    林業局八千多職工中現在只有一千餘人在崗,預計3.5萬公頃林木全部實現流轉後,將有七千多人常年上崗。

    疑慮四:外地人投資買林子,種、管、護問題誰能解決?不用擔心,森林托樹所可以幫助身住外地林木主人代辦一切管護種養責任,桃山林業局專門成立了非公有林經營服務公司,這裡有專門的人纔,專門的技術,還有專門的設施,為所有的流轉戶提供有償或無償的服務,甚至包括樹種的選擇、病蟲害防治等。

    徐長思買了33公頃林子,托樹所幫他請來教授,為他規劃出三個園區,其中一個園區叫紅松種子園,引進了松塔嫁接技術,去年松樹結出的塔比樹本身的木材價值還要高。

    疑慮五:林業局運作出售商品林,會不會有腐敗現象滋生?對流轉的林木,林業局采取公開競價的辦法,誰有實力誰就買塊好林子,職工群眾心服口服。

    林地的產權屬於國家,而林子的所有權歸了個人,桃山局在全國重點國有林區率先剝離了林地的所有權和林木的所有權,使林木的所有權、收益權、經營權由參與流轉的個人支配,這無疑打破了林業局固有的經營定式。

    對此,外界沒有評價,但老百姓自有質朴的語言:建局時的1800萬立方米的森林蓄積量,現在只剩下的508萬,怎麼說都不能再按老辦法來管理林子了。

    桃山人把自己比做中國林區的小崗村人。他們正在嘗試國有林區脫貧解困的新路子。

責任編輯:劉華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