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6月28日電 40多年的過度開采,地下水的補給遠遠比不上抽取的速度,兩大塊總面積5500多平方公裡的漏斗區,使大慶的一部分已經懸空漏斗上方的城市
大慶是一座內陸城市,也是嚴重缺水的城市。油田開發離不開水。40多年的過度開采,地下水的補給遠遠比不上抽取的速度,使這座城市的一部分已經懸空。
西水源,是大慶第一口地下水井,誕生於會戰誓師大會的前夜。如今,這口有著40多年歷史的水井仍然保持著每天6萬立方米的供水量。正是眾多的像西水源一樣的深井中流出的水,保障了生產的順利進行。
水,貫穿於原油生產加工的各個環節。從六十年代初正式開始『會戰』,采取的就是『擠壓式』抽油法。只有通過注水產生的壓力纔能把原油從地下深層抽出。在石油化工生產中,同樣離不開水。石油化工生產中,任何一套生產裝置沒有水都無法正常運轉。大慶的水源有80%都用在油田的生產環節中。
開采離不開水,加工過程更是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資源。大慶曾經創造了連續28年原油產量超過5000萬噸的紀錄,為國家建設立下不朽的功績。但是,大慶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地下巨大的漏斗區就是其中一個後果。
目前,經地質勘探部門調查,大慶地下已經形成了兩大塊漏斗區,油田西部形成了方圓4000多平方公裡的漏斗區,東部則形成一個方圓1500多平方公裡的漏斗區,幾近覆蓋整個大慶市,並波及到與大慶相鄰的周邊市縣。漏斗中心水位降深超過50米,據不完全統計,因多年采油和不合理開發地下水已使大慶市及周邊地區地下水水位平均下降16.19米。
漏斗區擴大,引起地層礦化度、硬度提高,給鑽探帶來很大麻煩;過度開采地下水也使大慶及周邊地區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地質災害威脅大慶
地質災害就像過度開采的孿生兄弟,形影不離。在我國,由於過度開采地下水影響經濟建設、人民生活的例子屢見不鮮。目前,全國總計有46個城市因為不合理開采地下水而發生地面沈降。上海、鄭州等地,城市下陷已經直接影響到經濟發展,每年由於缺水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在1000億元。
大慶近40年的超采,已經影響到油田的生產。
地下水超量開采,使水源基地建設投資增加。超量開采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使大批水井、潛水泵使用年限縮短,由此,制水成本大大增加。漏斗區的擴大,會引起地層礦化度、硬度提高,給鑽探帶來很大麻煩;地面明顯沈降,將發生輸油、注水管線、油井套管斷裂,油氣殘液和含油污水會進入含水層,不僅給油田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還會直接污染含水層。如果這種情況出現,那麼大慶將面臨滅頂之災———整個城市無水可飲。
不僅如此,過度開采地下水也使大慶及周邊地區的生態系統,尤其是地質環境系統遭到嚴重破壞。
大慶市在近20年間草原面積減少達15.2萬公頃,佔草原總面積的71.8%。同時,青岡、蘭西、安達、肇東、明水等周邊市縣的草原退化總面積已達37萬公頃。
對於城市來說,漏斗區的存在無疑是潛在的『環境炸彈』,一旦爆發,後果不堪設想。大慶市明確規定,在作業區地表嚴禁建設永久性建築,以保障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但是,這樣一來也使城市規劃受到限制,不利於城市發展中科學布局。
地下水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只有量入為出,保證地下水的動態平衡,纔能實現地下水資源的永續利用。『引』與『養』的治水經
可以說,大慶注重科學開發的理念,始於油田建設之初。油田建設到哪裡,水文地質勘探就先行拓展到哪裡。
大慶油田管理局供水公司,從大慶油田建設時開始,就擔負著大慶絕大部分的供水任務。從油田建設之初到目前,他們相繼完成了14個水文地質勘探項目,建立了100口動態觀測井,為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提供科學依據。然而,在油田開發建設初期特定的歷史年代,面對當時的國內、國際形勢,大慶負載著沈重的歷史使命。犧牲環境換來經濟的迅速發展,是油田建設者的無奈之舉。
在過量開采地下水產生的負面影響日益凸現時,大慶人將目光投向外引水源上。上世紀七十年代始開始,他們就引嫩江水入大慶,建成蓄水量1億多立方米的大慶水庫。然而,受自然影響較大,1996年、1998年年初的乾旱使大慶水庫兩次斷流,東風新村、一廠、三廠用水全面告急。
為了保證油田的生產和城市生活用水,大慶油田管理局投資13億元,建成了日供水能力達到50萬立方米的中引水廠。這個水廠從嫩江上游取水,經過145公裡的渠道引水至位於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境內的龍虎泡,再經過28公裡輸水管線送到廠區,經處理後輸送到千家萬戶。
與地下水相比,引用地表水不僅投資巨大,而且經過『長途跋涉』的江水損耗巨大。同時,地表水處理難度遠遠超過地下水,工藝復雜,投入大。最近三年,大慶油田管理局就投入3億多元,用於生產設施的維修改造以及制水工藝的提高。但是,引用地表水產生的社會價值是巨大的,對環境的保護作用是明顯的。
對地下水,大慶人采取了以『養』為主的辦法,盡量節約地下水,科學開采地下水,把地下水供水量作為『調節水量』,並盡最大努力壓產。近三年來,供水公司停用水源井上百口,平均每天減少開采量10萬立方米。近四年沒有新打一口水源更新井,雖然每年增加成本支出1500萬元,但其帶來的社會效益卻是無法估量的。
地下水資源的絕大部分屬於可再生資源,但也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與地表水相比,地下水的補給和更新要慢得多,儲存數量也有限,要把握地下水開采的量和度,只有量入為出,保證地下水的動態平衡,纔能實現地下水資源的永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