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30日電 題:農民兄弟的貼心人——記富錦市農技推廣中心主任麻晶莉
記者 杜麗華
『每當看到別人家裡的孩子和母親一起分享節日的快樂,我就不禁產生深深的羡慕。我的母親是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每年都是忙個不停。媽媽總是對我說:「媽媽不能休息,等媽媽有時間再陪你。」可她什麼時候能有時間呢?媽媽把她的愛都給了她的事業。』——這是一個13歲女孩在作文《『微薄』的母愛》中寫的一段話。
文中的媽媽就是黑龍江省富錦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麻晶莉。她以幫助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為己任,長期致力於農業科技知識的推廣普及。每年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的時間超過200天,每年下鄉講課不少於300學時,為農民辦各種科技培訓班不下百期,每年有1.5萬人次農民直接接受她的技術指導。人們都親切地稱她為『農民兄弟的貼心人』。
1983年,麻晶莉在黑龍江省八一農墾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她的理想是當一名微生物學家。然而,誰也沒料到,1987年,26歲的她毅然放棄她的理想,回到了生她養她的富錦市,心甘情願地當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技推廣員。
『麻晶莉是不是思想有問題,放著好好的大學老師不乾,去做農技員。』當時,朋友不理解,家人不同意,但她卻絲毫沒有動搖。原來,每當麻晶莉回家探親看到家鄉農業的落後,看到了農民科技知識的貧乏。使她感覺到,家鄉的農業和農民更需要她,自己所學的知識在家鄉大有用武之地。
在一片反對聲中,麻晶莉回到了家鄉,做了一名普通的農業科技員。她搞試驗、示范、指導、培訓、推廣,一年到頭往農村跑,每年都有200多天摸爬滾打在農村。功夫不負有心人,秋收時節,望著試驗田裡一派豐收景象,十裡八村的農民紛紛把麻晶莉往自己家裡拽,主動讓她在自家地裡搞試驗。農業技術人員一下子成了農民地裡的『香餑餑』。1997年,她也從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走上領導崗位,擔任富錦市總農藝師。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十多年來,在麻晶莉和她的同事努力下,富錦先後引進以水稻缽育擺栽等農業新技術30多項,普及推廣面積1480多萬畝,增加了超10億元經濟效益。她還獲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在內的30餘項科技進步獎,作為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先後榮獲全面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全國生態農業建設先進工作、省優秀共產黨員標兵、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金杯銀杯比不上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比不上百姓的誇獎。在富錦,提起麻晶莉,上至市裡領導,下至普通農民,沒人說一個『不』字,17年來,這位哪個村屯裡難遭災,給個信就到的麻晶莉,贏得了大家由衷的信賴和愛戴。
在富錦,幾乎每個農民都能說出麻晶莉的辦公電話、住宅電話和手機號碼,它們成為了農民的農業諮詢熱線。不管工作時間,還是休息時間,不管白天,還是夜裡,只要農民有問題,麻晶莉無論身在何處都會耐心解答。一次,麻晶莉做子宮集肌瘤手術,就在住院治療期間,她仍不放下手中的熱線電話,每天都有十幾個農民打電話來向她請教,麻晶莉就在病床上一一回答農民的每個問題,指導他們科學農業生產。
2002年11月,一場70年一遇的暴風雪席卷了富錦,好多農民地裡的水稻還來不及收割。麻晶莉帶領技術推廣中心的男同事,背上面包和水,驅車直奔萬寶村雪深一米多的稻田。在刺骨寒風裡,掀雪、割稻、打捆、碼垛,起早貪黑一連乾了5天。
『麻老師是咱農民兄弟的大恩人,這些年為我們農民做的好事數也數不清,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富錦市上街基鎮萬寶村農民關成海說:『最讓我們感動的是,她有一顆甘願為農民無私奉獻的心,她永遠是我們農民兄弟的貼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