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7月15日電 今天出版的《黑龍江日報》刊登了評論文章《『三讓』見境界 》,全文如下:
馬祖光一生清正廉潔,謙遜無私,他不慕功利、先人後己的『三讓』故事在哈工大校園裡傳為美談。
『一讓』,刊發論文時,馬祖光作為學術帶頭人,雖然貢獻是第一位的,但從來都把自己的名字署在最後。別人把他的名字放在前面,他每次都堅持必須改過來。
『二讓』,評中科院院士時,他雖然功勛卓著,但始終自謙『不夠格』,先後兩次將學校為他申報的材料追回來。直到後來組織以近乎『強迫』的方式纔使他簽字。
『三讓』,分房子時,學校為照顧有貢獻的教授,要給馬祖光調一間條件好一點的,他說:『給我是錦上添花,如果給別人是雪中送炭。』因此請求把這房子撥給一位條件更困難的同志。
馬祖光並非一位看破紅塵的隱士,也絕不是無欲無求的『苦行僧』。榮譽、地位、金錢、房子……對這些東西,許多人孜孜以求,處心積慮謀取,他卻淡然置之,名利面前不伸手,凡事先想著別人,甘為人梯,從不為自己的前途設計。之所以能做到這一切,關鍵在於兩個字:無私。
這種『讓』,完全發自內心,沒有任何矯情,充分體現了一名知識分子淡泊名利、襟懷坦白的高風亮節,生動表達了他對黨、對事業、對同志的一片深情厚誼。他說:『事業重要,我的名不算什麼。』
這種『讓』,充滿了一種犧牲奉獻精神。馬祖光就好像是一支蠟燭,隨時燃燒自己,卻照亮別人。這種功成不居、謙虛謹慎的學風和偉大人格魅力來自於純潔的黨性修養。他說:『我是黨員,不需要照顧。』
這種『讓』,也不由得使我們聯想到生活中某些不光彩的『爭』。當前在學術領域,有些學者道德修養欠缺,個人主義至上,學術良知和科學精神的缺失,從而產生了種種腐敗的現象。主要表現為:心浮氣躁,急功近利,不能埋頭科研,為出名拼湊學術研究成果,甚至不惜采取抄襲、模仿手段;在評職稱、評獎、晉級晉職、成果鑒定、文憑發放等一些活動中搞不正之風,與同事、同行吵得不可開交;在領域內稍有點成績,便坐不住板凳,整天熱衷於趕場賺錢,拉關系謀取利益,在鮮花與掌聲中迷失自我……不一而足。這種『學術腐敗』現象雖只是少數,卻不容忽視,影響了學術界的權威,敗壞了知識分子的社會形象,令人痛心。
相比之下,在這種喧囂中,馬祖光始終能保持這樣一種境界,埋頭默默耕耘,就顯得更加可貴,更值得我們尊敬和愛戴。
不過,馬祖光也有『斤斤計較』的時候。在德國搞研究時,外方認為老馬的成果用了他們的設備,就在論文中把他的名字署在了第三位。他據理力爭:『這是中國人做出來的,這個榮譽應該屬於中國。』迫使對方讓步。有一年他請上海一位學者來講學,招待費超了幾十元,馬祖光自掏腰包:『人是我請來的,超出的錢由我自己補。』在他逝世的前幾天,深夜做一個實驗,同事們都勸他回家等著聽匯報就行了,他毫不退讓:『不親自指揮,不親眼看到,還叫什麼試驗!』一直堅持到凌晨結束。
『讓』與『不讓』間,彰顯了當代教育工作者愛國奉獻、無私敬業的高尚情懷。正如古巴民族英雄何塞·馬蒂說過一句名言:『虛榮的人注視著自己的名字,光榮的人注視著祖國的事業。』
榮譽不是爭來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馬祖光一生克己奉公,在名利面前處處謙讓,而這種『讓』,並沒有湮滅他的突出業績,絲毫沒有使他的形象減色幾分,反而更加突出了一代宗師的卓越風范。對這樣的人,人民會把他牢記在心中。
知識分子是社會的良心,是社會的中流砥柱。只有確立崇高的人生追求,忘我投入,纔能最終把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從而造福於社會。可以說,在這一點上,馬祖光一生的躬身實踐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光輝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