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7月28日電 狗尾巴花、刺馬果遍地都是,稗草、蘆葦一米多高。誰能想到,記者腳下站著的是阿城市『現代農業科技園區』。7月21日,記者在這個科技園區采訪時,附近的村民對自己上好的莊稼田被荒成草甸子都很氣憤。
荒草萋萋的現代農業科技園
從阿城市區北走6公裡,是阿城市料甸滿族鄉西華村,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就坐落在西華村四組的村頭。
西華村四組30多位村民隨記者走進了科技園區中間的一塊據稱種樹苗的農田。這塊地裡的野草很高,一位村民走進去,野草高過了他的胸部。『這是稗子,這是刺馬果……』另一位村民向記者介紹這些野草的名字。記者在草叢裡找了好一陣子,結果一棵樹苗也沒有找到。在村民的指引下,記者在挨著這片荒地的一側纔見到了一壟一壟的紅葉樹苗。從地頭向東走,挨著一條南北走向的鄉村道,有20壟樹苗中竟然沒有野草。村民們說,這是故意放道邊讓外人看的。跨過南北道,向東是柳樹苗,地裡雜生著許多荒草。再向東有47壟地是荒著的,一棵樹苗也沒有。
從野草地向北,種著很多茄子、辣椒等蔬菜,有五個婦女正在收拾地裡的樹條。記者看到,這些地的壟溝裡也長滿了野草。這片地的南邊是一大塊豆地,有幾位婦女在給豆地鋤草。再往南去,記者看到豆地裡的荒草更多了。
記者圍著這片科技園區轉了一圈,除了有三棟紅頂的小房引人注目外,再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一位叫陳寶纔的老人說,他今年78歲,是老板僱來看房子的。據老人說,有位姓李的技術員常來指導。另一位看園區房子的村民說:『這地裡的草太荒了,要是農民自己家的地,怎麼也不能這樣。』
美好的前景成泡影
在西華村村民的眼裡,現代農業科技園區不應該是這個樣子。
據西華村四組的村民介紹,今年3月20日,西華村黨支部書記王剛到四組召集村民開會,王剛說這個科技園區主要種植高科技太空蔬菜,地裡全扣大棚,到時候需要大量勞動力,村民把地租出去,收著租金不說,還能到園區學習種植高科技蔬菜的技術,同時又能到園區出勞務。王剛當時給村民描繪了一幅美景:如果每戶有3個人到園區乾活,一年勞務費收入就有一萬來塊。3年租期滿了,村民用學到的技術種高科技蔬菜,整個西華村就真正奔上小康了。此後,西華村四組、五組80多戶村民與村委會簽訂了土地租賃合同,承包期從2004年3月到2007年3月,每畝耕地每年租金160元。
開始,村民們得知,一位養牛大戶承包了其中一塊地種草。村民們不乾了,地裡種了草三年後就沒法種莊稼了,再說好好的一塊肥地種草太可惜了。後來這位養牛大戶改種喂牛的青藏玉米,村民們勉強接受了。接下來的事情村民們就覺得更不可思議了,科技園區內一位承包戶栽上了樹,還有一些原本要栽樹的地一直荒著,已經栽上樹的地由於缺少管理,荒草瘋長。農戶們非常著急,要是這樣下去,這地就禍害完了。還有一戶承包戶在科技園區種茄子、辣椒等蔬菜,但這些蔬菜與王剛說的太空蔬菜風馬牛不相及。科技園區還種了不少大豆,但當初說的滿地大棚一個沒有見到,學種太空蔬菜也成了泡影。
農民們將惟一的希望寄托在給科技園出勞務上,但科技園區沒有大棚,用工的寥寥無幾。村民牟秀芹的兒子殘疾,丈夫常年有病臥床,她家8.5畝旱田全被租用,沒了營生的牟秀芹到園區乾了3天就被辭退了。村民喻麗傑家被租用了13畝地,只剩幾畝水田度日,家中有兩個上高中的學生,她找到園區的人想乾點活,但園區的管理員把她的鋤頭扔了,還罵她『不要臉』,喻麗傑氣得哭著回了家。韓金城家老少四輩,老父親已經80多歲,家裡生活困難,57歲的韓金城頂著一頭白發每天騎車去阿城區找零活乾。曝素珍等十多個村民給科技園區乾了十多天活,但園區承包老板不給開工資。村民們對出勞務奔小康失去了希望。
鄉領導:村民們在胡鬧
針對村民們反映的問題,記者幾次與村黨支部書記王剛聯系,但王家的電話一直無人接聽。記者隨後來到料甸滿族鄉政府,主管農業的副鄉長孟令銀坦率地說,當時與農民簽的租賃合同就是他與阿城市農業開發辦的人一起起草的。他認為現在西華村的村民與農業科技園區沒有任何關系,雙方簽了租賃合同,現在反悔告狀是在胡鬧。
孟副鄉長說,西華村的農業科技園區是村黨支部書記王剛爭取來的,是給村民造福。當時說有大棚現在沒有了,也不能去逼著人家建大棚;去園區打工由園區管理人員說了算,村級和鄉級領導也不能乾預。記者問,當初村委會合同上寫著用工要優先安排租地戶,怎麼就不能乾預呢?孟副鄉長認為,來科技園區搞開發的人都沒有自帶勞務人員,用的全是村民,但村民不好好乾活,人家就給辭退了。記者問,按現在科技園區的種植項目,科技園區能否吸納失去土地的村民去乾活?孟副鄉長認為這要看園區的具體情況,不能強求業主。
據孟副鄉長介紹,村民們對農業科技園區的不滿,是覺得土地的租金低了,但實際上開發辦付給村民的租金當時在阿城是最高的。後來國家免了農業稅,給農民的糧食補貼也給了村民,但村民還不滿意。後來,孟副鄉長也覺得農民有點吃虧,到阿城市農業開發辦去爭取,開發辦每畝地年租金又給漲了100元,變成一畝地每年租金260元。原來一畝地3年的租金480元一次給清,現在租金漲了,開發辦只好將3年的租期改成兩年。現在每畝地還欠農民20元錢,開發辦怕給了錢農民還不乾。
開發辦:科技園區管理有問題
阿城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為何會荒草連天,阿城市農業開發辦主任趙偉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阿城市對科技園區投入不足,二是科技園區的田間管理不到位。
據趙主任介紹,阿城市農業開發辦去年底接到哈市農委『關於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的意見』。建設科技園區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農民收入,以科技為支橕,用園區的示范和引導,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經濟的發展步伐。按哈市農委的要求,選擇農業科技園區要交通方便,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有配套的基礎設施,園區的面積不小於1000畝。根據要求,阿城市農業開發辦選擇了靠近市區的西華村。但在前期投入上,阿城市的資金沒有到位。
記者在哈爾濱市農委『關於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的意見』中看到,關於『園區土地征用』已經提出明確要求,由縣(市)政府與農民簽訂租賃合同,租期為5年。租金由市縣(市)兩級財政負擔,2004年兩級財政的土地租賃投入是100萬元,其中哈市財政50萬元,餘下的由阿城市財政解決。被租賃土地的農民優先到園裡工作,並簽訂用工合同,確保轉移出來的農民增加收入。
據趙主任講,阿城市農業開發辦嫌與農民簽租賃合同太麻煩,而是與西華村村委會直接簽了合同,土地租期由5年變成了4年。後來西華村村委會與村民簽合同時,土地租期由4年變成了3年。在用工問題上,阿城市農業開發辦與西華村村委會的合同說是協調優先用工,與入園業主簽訂的合同卻只字未提。在哈市財政50萬元資金到位後,阿城市的50萬資金卻並沒有到位。原來園區規劃的『田成方,路成網,林成帶,渠相通,花草香』成了紙上談兵。趙主任認為這是田間管理沒有跟上去,比普通農民的田間管理還差。在這種情況下,科技園區受到村民的質疑,是理所當然的了。
據阿城市農業開發辦介紹,在開發辦的『努力』下,先後有三戶企業到園區內免費試種,一戶給自己的牛種料草,一戶種蔬菜,還有一戶種太空大豆。種的蔬菜都是科研所的優良品種,樹苗是一些園藝用樹,很有開發前途。開發辦認為這些種植項目有一定風險,所以第一年都沒有收租金,但明年再種就要收費了。記者質疑目前這種狀況是否能形成產業化鏈條,趙主任認為努力了就能達到。但西華村村民認為,滿地長荒草,只能形成草繩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