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30日電 (記者 雷蕾) 穆棱市福錄鄉承德村52歲的村民王瑞纔,身患股骨頭壞死多年,一根拐杖常年離不了手。若不是親眼所見,你絕不會相信,靠一頭牛起家的他如今已是一個擁有固定資產10餘萬元,流動資產20餘萬元,全村數得著的富裕戶。
追溯王瑞纔的發家史,得從他養牛說起。聯產承包開始那幾年,他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歸,幾年下來溫飽問題是解決了,但僅靠那幾畝貧瘠的土地想奔小康實在是難上加難。1986年,村裡分給他家飼養的母牛產下的牛犢換回了幾百元的現金,這啟發了他。自1987年開始,他就用這一頭母牛開始了自繁自養的養牛致富之路。
1993年以前,養牛並不是王瑞纔的主業。那時,他的牛群雖然也發展到了10餘頭,可全是本地牛,由於多年的近親交配,大多呈『頭尖臀窄弓弓腰』形,經濟效益也不很高。穆棱市畜牧局和鄉畜牧綜合服務站的同志到他家指導生產時,發現了這一問題,果斷地為他選擇了凍配改良的優質化發展之路。從此,他開始了『凍配改良,留母牛、淘汰公牛,滾雪球式』的發展。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幾年的學習摸索,他將自己放、喂結合的方法同『朝陽捨、揉碎料、坐槽喂、短繩栓、防疫病、快出欄』的先進模式有機的融合到一起,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如今,他的牛場現存欄80餘頭,年出欄30餘頭,年利潤5萬餘元。
只要談到養牛,王瑞纔的話匣子就打開了,他說:『如果我養牛一開始就搞凍配改良,牛場的規模要比現在大的多,發展養牛離不開科技,更離不開良好的政策。特別是今年市裡給我們派來了包村聯戶的貼心人,幫助我解決了許多實際困難,解除了產業發展的後顧之懮』。
以一頭牛起家,一根拐杖支橕著勞動,一分錢貸款沒有,一律飼養改良牛,擁有一體化的生產、生活構想的王瑞纔現在憋足了勁要大乾一場,目前他更新了飼料揉碎機,正籌建新的牛捨,擴建糖化飼料車間,立足根本,放眼長遠,繼續牽著『金牛』奔向富裕路。
1993年以前,養牛並不是王瑞纔的主業。那時,他的牛群雖然也發展到了10餘頭,可全是本地牛,由於多年的近親交配,大多呈『頭尖臀窄弓弓腰』形,經濟效益也不很高。穆棱市畜牧局和鄉畜牧綜合服務站的同志到他家指導生產時,發現了這一問題,果斷地為他選擇了凍配改良的優質化發展之路。從此,他開始了『凍配改良,留母牛、淘汰公牛,滾雪球式』的發展。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幾年的學習摸索,他將自己放、喂結合的方法同『朝陽捨、揉碎料、坐槽喂、短繩栓、防疫病、快出欄』的先進模式有機的融合到一起,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如今,他的牛場現存欄80餘頭,年出欄30餘頭,年利潤5萬餘元。

以一頭牛起家,一根拐杖支橕著勞動,一分錢貸款沒有,一律飼養改良牛,擁有一體化的生產、生活構想的王瑞纔現在憋足了勁要大乾一場,目前他更新了飼料揉碎機,正籌建新的牛捨,擴建糖化飼料車間,立足根本,放眼長遠,繼續牽著『金牛』奔向富裕路。
責任編輯:隋洪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