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8月6日電 題:海倫市的『官經』——百姓得到實惠就是當官的政績
『我做夢也沒想到,快要入土了,卻進城享福了!每周都按時(指固定食譜)吃餃子、燉雞燉肉……』在海倫市長壽園老年公寓四樓一個乾淨整潔的房間,88歲的艾樹平老人,一見到記者便興奮地說個不停。去年9月2日,艾樹平老人從『冬天在屋兒睡覺都得穿棉衣棉褲』的紮音河鄉敬老院,一下住進了城裡這個『洋樓兒』。
像艾樹平這樣進城裡享福的農村老人,在海倫已有135名。使這些老人進『洋樓兒』的是海倫市的一項『親民』政策:對鄉鎮『五保』老人集中供養———每人每年轉移支付專項資金集中使用,適當補貼,利用城裡老年公寓的『閑置資產』,把鄉鎮分散解決不好的事情辦好。今年試點了五個鄉鎮,成功。明年,該市23個鄉鎮的近千名『五保』老人都將進城安享晚年。
農民進城養老了。
還是農民,在海倫,一次報銷了萬元醫藥費。
『感謝合作醫療,挽救了我老頭兒的生命!』7月17日,在海倫市樂業鄉樂業村兩間已有30多年歷史的低矮草房裡,提起合作醫療這一話題,58歲的司樹芹便對陪同記者的市衛生局有關人士一行『作揖』不止。原來,去年11月5日,司樹芹的愛人劉玉學多年的老病『肝硬化脾大突然大發,噴血不止』,生命危在旦夕;是合作醫療政策使其及時進入市醫院治療,並為其核銷了一萬元的醫藥費用。
去年,海倫市經多方運作,建立起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全市40萬農民進『醫保』,大病統籌,徹底解決了因病返貧致貧問題。截至7月份,該市已為1560位農民兌付醫藥費128萬元。在城鎮,該市積極實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全市享受低保人員已達1.2萬人。
走訪海倫,許許多多的事例令記者由衷地贊嘆。
海倫的『官』:百姓得實惠,不怕丟『面子』。
別人怕說窮,海倫不怕。現在全市已有129個村被定為省級貧困村,佔其村總數的60%。目前,其被首批扶持的14個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已得累計投入資金1844萬元,整村推進開發扶貧將使1600多貧困戶三年脫貧。
這幾年,海倫的一些『變化』讓人吃驚:去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0億元,與1998年持平;糧食產量6.5億公斤,僅相當於最高年份的一半;完成財政收入1.32億元,而最高年份為1.65億元。了解得知:『這些數字都是「擠水」、「壓」出來的。』
海倫的『官』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同別人不一樣。他們說,結構調整、產量下來了,可百姓增收了;另外,『上報的』產量下來了,農業稅減免就增加了,海倫的農業稅減免這幾年一直是全綏化最高的,從1998年至今已累計達到1億元,百姓增收了。
與上面一組數字對應的一個數字很有『咀嚼』的味道:1998年,該市城鄉居民儲蓄餘額10.4億元,到今年5月已增至23.8億元,平均每年增加2個多億。老百姓實實在在地比以前富了。
海倫的『官』:百姓得實惠,不怕沒『政績』。
去年,海倫遭遇僅次於1954年的歷史第二大洪水,但東方紅、燎原等水庫,通肯河、克音河等多條河流總計300多公裡的重點堤防,無一出現險情、決口和漫堤。而小於去年水情的1991年,全市洪災面積達100多萬畝,直接經濟損失1.95億元。原因是:近五年全市多方籌資1.6億元,用在了平時不被人們所見的堤壩,埋在了『地下』。說起這些,市水利局副局長李文雙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投資教育,『現任』難顯政績。但財力不寬裕的海倫,近幾年共多方籌資7500餘萬元用於教育。目前,其城內14所中小學已全部新建、改建、擴建,市實驗小學在校生已超過3000人,成為綏化市辦學規模最大的小學。農村237處中小學危房得以改造,新建的海北一中,成為全綏化規模最大的鄉鎮中學。
市委書記王和代表市委市政府再次要求各鄉鎮、部門嚴格做到『一個靠實———靠實各主要經濟指標;兩個不搞———不搞犧牲鄉村集體利益的形象工程,不搞勞民傷財和沽名釣譽的政績工程。』
『放下自己,把老百姓放在心坎上。』他們將一以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