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佳木斯8月9日電撫遠縣委、縣政府果斷提出,轉變觀念,科技興漁,以養為主、捕養捕放相結合,走科研、保護、繁育、養殖、加工、銷售集約化、產業化的漁業發展之路。作強一條漁經濟,壯大一個漁產業,撫遠開始了一本新的『漁業經』。
過去只撈不養、重捕輕養,兩江豐厚魚類資源銳減,1995年魚產860噸,到2000年就只有343噸。漁業大縣的漁財政垮了,所佔比重只剩10%了。
封河育魚。壓縮捕撈船只,限制捕撈量,封鎖10萬畝通江河流、湖泡,實行封河育魚。每年投鱘鰉魚5萬尾、大馬哈魚20萬尾,放流到黑龍江和烏蘇裡江。
『二次牧漁』,『過水增值』。推廣長春、沈陽等地網箱養魚經驗,組織和引導漁民自然養殖水面已發展到4萬畝,蝩蝩、蜇羅、牛尾巴及四大家魚都已開始天然野生放養。
市場調節,力量最大。民間資本立馬擠入。濃橋、抓吉等鎮水產養殖基地,一下冒出12個,十餘個品種60多萬尾魚,鑽入烏蘇裡江的網箱。僅此,每年漁財政就可進賬200萬元。
鱘鰉魚、大馬哈魚之鄉名不虛傳。800多萬元投下,全國最大的鱘鰉魚人工繁育養殖基地建成,全國80%%的鱘鰉魚受精卵和幼魚出自撫遠。魚苗賣到廣州、北京、河北等地,5000萬尾魚苗的年孵化能力,可達產值4000萬元、利稅500萬元的水平。
越放,道越寬。撫遠人在烏蘇裡江又搞起了河蟹放養試驗。繁育養殖上來了,加工增值也強起來。撫遠利用地處兩江下游,污染程度輕,魚品質良好的優勢,搞名優特魚精加工。魚子醬及鱘鰉魚肉系列產品,遠銷美國、日本、香港等國和地區。全縣個體魚品加工企業已達7家,年加工能力達600多噸,產品十餘種,遍及廣東、北京等全國十幾個省市。他們與臺商合資,利用口岸優勢開展對俄魚制品加工和進出口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