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圖片新聞
搜 索
老人捧出珍貴的老照片:無言的控訴
2004-08-15 07:21:41 來源: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二十萬枚、一千多噸日軍遺留的廢彈、毒彈在四十多年前的尚志市銷毀,這段歷史鮮有人知。日前,一位親歷此事的老人捧出這樣一組珍貴的老照片———無言的控訴

    拱延中孔維震本報記者葉勇

    編者按今天是8月15日,當年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日子,謹以此文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並與讀者一起不忘國恥,崇尚和平。

    70歲老人楊深是省影視中心的退休職工,在幾十年的工作中,他從事過攝影師、編導、制片,在所拍攝的100多部集的影視作品中,新聞類體裁是最多的。前幾天,楊深在收拾房子時,無意中找到一卷40多年前拍的黑白照片底片,衝洗出來的照片清晰地顯現出一支『防化部隊』正在處理廢炮彈的場景。照片把老人帶回多年前的往事回憶裡……

    一卷底片的回憶

    那是1961年初的一天,20多歲的楊深接到去省政府毒彈辦公室報到的任務。這項艱巨的任務是到尚志縣(現為市)去拍新聞簡報。

    二話沒說,楊深當晚便和另一位姓陳的同志帶著近百公斤的設備上了火車,等到達目的地,只見那裡只有幾個帳篷,分別住著軍人和一些工人。而在不遠處堆放著大量的廢舊彈殼。到了這裡後,楊深纔知道他此行的目的是拍攝處理日軍遺留下的廢彈、毒彈的新聞紀錄片。

    據楊老介紹,現場廢彈、毒彈不計其數,均是從兩個100多平方米、10米左右深的大坑中挖出來的。這些廢彈、毒彈由於長期在地下埋藏,已經腐蝕,毒液滲入土壤、進入水中,下游不少百姓深受其害。

    拍攝過程整整用了4天時間,除了拍紀錄片外,楊老還用自己帶的原蘇聯產的卓爾基135相機拍了一卷照片。回來後,楊深拍的名為《為民除害》的紀錄片共制作了5份拷貝,並進行了公映。但時光荏苒,這5份拷貝楊老找了好多次,均不知去向。楊老告訴記者:如今唯一能夠記錄當時情景的應該只有這幾張照片了。

    照片背後的檔案

    在照片中,記者見到除了有各式各樣的炮彈外,還有身著防護服的工人將炮彈中的毒液倒到大鐵筒的情景。為了搞清這些照片後是一段什麼樣的歷史,記者在省檔案局、尚志市檔案局找到了答案。

    據這幾份1958年的檔案記載:從1954年以後,在尚志市慶陽鄉樓山一帶集中了20餘萬枚、約1000多噸廢彈、毒彈,其中80%以上為毒彈。毒彈共分兩類:一類是刺激性(已基本失效),一類是糜爛性(還有一定的殺傷力)。

    為了銷毀這些廢彈、毒彈,當時共使用了扁擔、土筐200個,作挑土挑廢彈之用。大洋鎬100把,大十號鎬50把,作掘土挖坑和平整場地用。消毒漂白粉1500斤……此後這些物資還按實際情況有所增加。

    在人員安排上,細工隊由40名對處理毒彈較有經驗者組成,負責拆卸、抗毒消毒工作,並配有部隊技術指導人員;粗工部調70名民工組成,負責掘土、搬運類工作;運輸隊由抽調的各種車輛組成,負責工地所需物資運輸和成品運出工作。

    檔案中還詳細規定了運輸、安全、善後等細節。

    此工作從1959年起預計利用三年時間完成。

    『拆彈專家』解密土法拆彈

    記者在查找檔案過程中,在尚志市找到了當時曾參與這次拆彈工作的祖勝發老人。

    據祖勝發介紹,當時由省政府、尚志縣政府成立了廢毒彈委員會,並在部隊及尚志鋼鐵廠抽調了120多人成立了『598大隊』(因從1959年8月份開始工作的),並進駐到尚志縣楊木崗屯附近的山上工作。

    在工作之初,祖勝發被安排進行拆彈。據他介紹:拆彈工作的一個班每天工作4小時,工作時都要穿好厚厚的防護服。具體工作是首先在一個鋼板後利用工具將炮彈的引信拆下來,然後取下彈頭,將火藥、毒液分別倒到兩個大鐵桶中。最後再用『土』辦法用柴火將彈殼燒紅進行消毒處理。

    拆彈工作說來也許簡單,但在實際工作中,卻十分危險。祖勝發回憶:在取出的毒劑中有芥子毒等好多種,顏色和醬油一樣的黑黃,氣味十分難聞。即使這些毒液都進行了嚴格管理,但所釋放出的氣味還是經常讓人感到胸部發熱、呼吸困難。其中一位姓劉的工人不小心將毒液濺入眼中,後來去了好多醫院也沒有保住眼睛。

    祖勝發說,當時的防護服質量也不是很好,因此穿著超過4小時後,防護服便會滲入毒液,不少人在加班加點工作後,皮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腐蝕。

    當時,拆彈工作進展得非常快,到1961年7月,多數工作已完成。據祖勝發回憶,當時取出的毒液裝滿了數十個大鐵桶,舊彈殼堆得像小山一樣高。

    舊照片是鐵證

    據了解,在當年處理毒彈位置附近曾發生不少百姓中毒事件。楊深老人回憶說:當時下游的百姓身上經常出現腐爛、浮腫等癥狀,但一直沒有找到原因,後來政府派人來化驗水時,纔發現是水質發生了變化。

    祖勝發老人記得,在『598大隊』工作完成後,這個地方發生不少牲畜中毒事件,後來大家明白了,原來是因為牲畜吃了這附近的草。於是周邊的人紛紛移居他處。

    在采訪中,楊深老人一再告訴記者,他找到的照片不知有什麼價值。但不管怎樣也能為當地曾遭到日軍遺留下毒彈侵害的百姓作證。對此,省社科院從事日軍遺留武器研究的高曉燕研究員認為:日軍遺留下來的毒彈給當地居民確實帶來了危害,當年一次拆彈20萬枚是相當大的工程。而在留下的各種資料中,這種拆彈過程的照片基本沒有,因此,這些照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楊深老人說,他希望這些記錄日軍戰爭罪行的照片能夠有一個好的『歸宿』,如果能夠作為證據,為當時的受害者向日方討回公道起到作用,他將全力支持。(『新聞110』線索提供)

    本版老照片均由楊深攝

    拱延中 孔維震 本報記者 葉勇

責任編輯:超級管理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