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0日電 11日,雙城市聯興滿族自治鄉一位負責人親手摘下了掛在鄉政府門前的幾個站所的牌匾。雖然有記者等外人在場,這個中年漢子仍激動得淚光閃閃。
在新一輪改革中,該鄉原有的政府機構和『七站八所』被合並為黨委辦公室、政府辦公室、農村經營管理中心、畜牧獸醫服務中心和農業技術服務中心5個部門。原有的52名行政和事業編制工作人員亦只留下36人,其餘16人在保3年工資的前提下,被精簡分流。合作多年的同事被精簡,這位負責人情緒有些激動也在情理之中。
雖然伴隨著陣痛,但『農民減負的根本在於減「官」』這句話已經成為共識。自2001年農村稅費改革以來,我省以合鄉並村、精簡人員為主要內容的鄉鎮機構改革始終就沒有間斷過。據介紹,3年多來,我省鄉鎮數量由1210個減少到目前的933個,行政村由14515個減少到9053個;鄉鎮行政編制由47370個減少到33120個,事業編制由42838個減少到32468個。
12日,記者來到了原巴彥縣長春鄉的鄉政府大院。剛進大門,就聽到了電鋸的轟鳴聲。原來,這個佔地近萬平方米的鄉政府大院在長春鄉並入興隆鎮後,被賣給了一個木器廠,原來的辦公室成了加工車間。隨後趕到的原長春鄉鄉長張成立告訴記者,長春鄉是2001年並入興隆鎮的,它原有的12個村最終也被合並為4個村。鄉乾部通過退休、分流、待崗和選派學習等方法給予安置,村乾部則大部分解『官』歸農。
記者從巴彥縣縣政府了解到,2001年3月,該縣完成了鄉鎮的撤並工作,將原來的28個鄉鎮撤並了10個,組成現在的18個鄉鎮。鄉鎮財政的供養人員原來為1985人,撤並後剝離出504人,年減少開支252萬元。同年5月,該縣將原有的339個行政村撤並223個,組成新村116個。並村後,村乾部由4078人減少到696人,工資性支出由原來的每年1835餘萬元減少到現在的313餘萬元,非工資性支出由原來年3500餘萬元減少到580餘萬元。
機構改革、精簡人員,不只是減少了農民和財政的負擔,更帶來了鄉村行政職能的轉變。巴彥縣巴彥鎮黨委書記宋俊峰對記者說,過去,鄉鎮政府的工作很多:春天抓種,夏天抓鋤,秋天抓收,另外還得催糧催稅。現在這些工作都免了,鄉裡抓好信息、技術等方面的服務,做好公益性設施的建設和維護,搞好鄉村的穩定就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任務。雖然工作仍很多,但比起以往,要輕松多了,也更受農民歡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