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7日電前些時結束的哈爾濱市2004年中考格外平靜。據光明日報報道,經過廣泛聽證,哈爾濱市教育部門首次對中招加分政策進行改革,公示加分者的姓名、班級、加分項目,接受社會監督,得到了考生和家長歡迎。近百人主動撤銷了加分申請。哈爾濱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教育局局長石永明告訴記者 『對中考加分的改革是我們實現均衡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我們請市紀檢監察部門對中考考錄過程進行監督,就是要使政策公開透明,給孩子一個公平競爭環境。』
給每個孩子一所好學校
有著『大城市、大農村』地域特點的哈爾濱市,10萬教師、150萬中小學生中,有70%在農村。基於這種特點,哈爾濱市教育局明確提出,『解決城鄉之間的均衡發展,重點是農村。農村教育上不去,就談不上區域教育的整體昇位;校際間的均衡發展,重點是薄弱學校。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和辦學質量不改善,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就是一句空話。』
2000年至2004年哈爾濱市共投入119857萬元用於城鄉學校的危房改造,竣工面積達428871平方米,教育設備購置累計投入944492萬元。僅2004年投入就相當於2000年的3.5倍。城市小學、初中以及農村鄉鎮中心校層次的規范化學校比例達到90%以上,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大為改善;全市小學生、初中生年鞏固率均高於國家規定標准;大部分農村中小學均開設了外語課和信息技術課,農村地區、薄弱學校的整體辦學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
如何解決高中招生的『瓶頸』,哈爾濱市教育局提出了『經營教育』理念,加快示范高中建設,擴大包含普通高中、職業高中、中專以及技校教育的優質高中教育資源。哈爾濱市總投資6.5億元,已啟動了三中、一中、九中等一批名優高中的改、擴建工程,總建築面積達到27.5萬平方米。到2005年,哈爾濱市城區將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讓每個孩子都有好老師
7月28日,在接受了8天的新課程師資免費培訓後,哈爾濱市通河縣清河林業局中心小學校教師萬麗華特別激動 『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走出大山,參加免費培訓。』至此,哈爾濱市接受同類培訓的農村教師共三批、2500人。
2002年,哈市教育局拿出僅有的10萬元局長基金,聘請全國知名專家、學者為貧困地區教師辦講座。又先後籌集資金90萬元舉辦新課程免費培訓班,並從2003年起成為一項制度,撥專款每年定期舉行,年培訓教師不低於1000人。
在距哈爾濱市區三百多公裡的帽兒山鎮中學,沒有貼瓷磚的新教學樓,沒有寬敞的操場,教室擺放的依舊是刷著綠油漆的老式課桌……就是這樣一所普通的農村中學,電腦卻成為最常用的教學工具,微機室裡每臺電腦前都有老師在利用網絡備課。1999年初,石永明局長提出『建網就是建學校』的理念。在全國率先建起了覆蓋全市5.32萬平方公裡的教育信息網絡,截止到2004年6月,全市參加信息技術培訓的已達11萬人次。
1999年秋,哈爾濱市在全國率先實行了城鄉學校對口支援,城市教師下鄉支教。如今,這項制度已推廣到城鄉對口支援,名優校與薄弱校對口支援等各個層次。據統計,到2003年,學校對口支援的總數達到1597所,參加輪換的在職教師8000多人,師范畢業生到農村工作人數達6017人。
讓所有的孩子有同樣的起點
家住五常市的王國龍父母雙亡,隨姑姑來哈市打工,是哈爾濱市教育局實施的《外來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辦法》,使他走進了夢寐以求的課堂。像他這樣在哈爾濱各區公辦中小學校入學的外來務工者子女已有近4萬名。
哈爾濱市教育局規定,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可在公辦中小學就學,也可以報考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學校對待就學的流動人口子女應與本市戶籍學生一視同仁,不得歧視。
關注弱勢群體子女教育,哈市不斷推出新舉措:2003年哈市義務教育貧困學生助學金捐款總額已達1555.38萬元,義務教育階段的貧困學生從這裡獲得購買教材及上學用的雜費;從2004年起,全市每年籌集發放義務教育階段助學金1000萬元,救助以農村為重點的貧困學生,已有5.6萬名貧困生受到資助;他們還將特殊教育年度專項經費增加到100萬元。
『每個孩子都是承載民族希望的一顆太陽。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的責任和使命就是使每個太陽都高高昇起。』這是哈爾濱市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