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9月2日電題:構築『小康』的基石——黑龍江省農村教育改革發展紀實
千秋基業,教育為本。
黑龍江省3800萬人口,1757萬生活在農村。解決好農村教育問題,直接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和老工業基地振興。因此,農村教育這一惠及子孫的基石工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牽動人們的視線,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焦點。
回顧我省近年來農村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我們欣喜地發現,全省96%的人口、地區已經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正在向『雙高』普九邁進;高中階段入學率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長;職成教育快速發展;『三教統籌』的格局正在形成,構建了面向農民的培訓體系,極大地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建立了較完善的農村國民教育體系。
以縣為主投入增加
2002年,全省開始實施農村稅費改革,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在我省初步建立,逐步實現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由農民為主承擔向以政府為主承擔的根本性轉變。
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我省實際,建立了農村中小學校長、教師人事管理和教師工資上收到縣管理,由縣級財政統一發放工資的制度,並制定了月報、督促檢查和責任追究制度。目前,134個縣區、13個地市都建立了縣級教師工資統發制度,保證了基本工資的發放,沒有發生新的拖欠,除個別縣外,都實現了城鄉教師工資同工同酬,有的農村教師工資還上浮一級。
在稅改中,明確規定將農村義務教育公用經費上收到縣級,實行綜合預算管理。
目前,全省134個縣區中有106個全部實施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全省基礎教育經費總量實現了穩定增長。2003年,基礎教育經費總投入103.2億元,比上年增長了12%,其中政府財政預算內撥款70億元,比上年增長了7%。農村義務教育2003年總投入35.3億元,比上年增長了7.4%,其中政府財政預算內撥款32.7億元,比上年增長了9.3%。
整合資源條件改善
走進我省的鄉鎮村屯,最漂亮、最高的建築,那一定是學校。據統計,2001年以來,我省先後啟動和實施了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二期義務教育工程等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三年來投入資金8.5億元;改造中小學危房92.7萬平方米,新建中小學校捨100多萬平方米,極大地改善了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時任省長的宋法棠同志主持專題省長辦公會,決定省政府每年投入6000萬用於校捨危改,帶動了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紛紛親臨一線,研究解決實際問題,制定了項目、資金、建設、檢查驗收等較為完備的管理辦法和制度,保證了工程質量和進度。被群眾譽為實實在在的『德政工程』、『造福工程』。
隨著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村辦小學規模小、條件差、質量低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我省從實際出發,打破『村村辦學』體制限制,對農村中小學布局進行了適當調整。1999年,全省有農村小學11482所,教學點3478個,目前撤並掉小學2078所,教學點2727個。通過布局合理調整和資源優化整合,既擴大了學校規模,精簡了民辦、代課及超編不合格的教師,提高了教學質量,也減輕了政府財政和農民的負擔。助學行動圓求學夢
數字顯示:我省農村中小學有40.1萬貧困生,佔學生總數的15%。
讓更多的貧困學生圓上求學夢,始終是縈繞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心頭的一件大事。省委書記宋法棠多次明確指出:『要逐步實現助學活動規范化、社會化。』
2003年,捐資助學活動,被省委確定為重點開展的10項利民行動和辦好33件實事之一。去年10月9日,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機關2000餘名乾部職工踴躍捐資助學。省委書記宋法棠,省長張左己帶頭走到捐款箱前,為貧困學生獻出愛心。此次活動全省乾部和各界捐款5000多萬元。
省教育廳還成立助學辦公室,設立省政府助學金專戶,對社會捐助和財政投入資金實行專戶管理,統一使用。出臺了《黑龍江省助學行動實施辦法》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目前教育廳正在籌建黑龍江省捐資助學網和全省貧困學生檔案,制定農村貧困學生『兩免一補』(免雜費、免課本費、補貼生活費)方案。
顆顆愛心,托起明天的希望。截至目前,省政府助學金已達3898萬元,其中省財政投入2000萬元;各地市政府助學金達8420萬元,其中社會各界捐助6563萬元。合計各級政府助學金總數為12318萬元,已有34.2萬中小學貧困學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救助,基本保證了學生不因家庭貧困而輟學。
人事改革大幕開啟
今年7月,全省農村中小學教師人事制度改革開始啟動,將有59000名教師被精簡分流。中小學校長實行選拔任用制,教師實行聘用制,建立充滿生機、活力和創造力的教師隊伍,形成競爭創優的新機制是此次改革的關鍵所在。
蘭西縣、雙城市等4個縣市作為我省免征農業稅配套改革試點率先進行,今年底全省將完成中小學教師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工作。
農村教師人事制度的改革,解決了農村學校教師冗員多、素質偏低等突出性矛盾,將形成人員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良好機制。
三教統籌闢農教新路
在呼蘭縣呼蘭鎮一中的校門上,除了掛有一中的牌子之外,還有『呼蘭鎮一中成人文化技術學校』、『職教中心呼蘭鎮一中分校』兩塊牌子。將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統籌,是我省多年來在農村教育中闢出的成功之路。
在農村義務教育(初中)階段結束後,約有60% 70%的學生將走向社會,回到農村。農村教育的問題更主要的是解決這部分學生的問題。
在呼蘭鎮一中,初二學生就開始分流。一部分學生可以選擇學校開設的苗木花卉等實用農技課程,這佔當屆學生30%。學生畢業後,同樣是種植花卉,他們會想到成立花卉公司,收購營銷。他們中發展特別好的,如今固定資產已超千萬。與此同時,要求教師一專多能,同時掌握幾門農業技術,通過教授學生將新技術輻射農戶,依托於這樣的學校,成人教育與職業教育也完成了,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在我省的農村,許多中學校長自信地說,我們的學校,既能培養能上清華北大的學生,也能培養在家務農致富、在外打工創業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