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黑龍江頻道報道 捕魚的白樺船變成游船,傳統的撮羅、樹屋變成旅游景點,大森林變成休閑娛樂的"天然氧吧",黑龍江省同江市赫哲族漁民巧打民俗風情牌,把目光瞄准了旅游業發展替代產業和少數民族經濟。
據了解,同江市地處中俄邊境,是全國"六小"民族之一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有赫哲族居民1300多人,佔全國赫哲族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赫哲族世代以捕魚為生,其歷史文化、生活習俗、傳統禮儀等人文景觀獨具特色,極具觀賞性。隨著漁業資源的減少,赫哲族漁民把目光投向了赫哲品牌,全力打造民俗游和界江游。
佔地16.2平方公裡、擁有14個景點的街津口赫哲民族文化村,是赫哲族漁民把民俗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的名片。入夏以來,這裡每天都接待各地游客500多人次,最多時每天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
在文化村內,赫哲展覽館展示了赫哲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生產生活場景以及文化藝術、宗教習俗、手工藝品等。由釣魚翁、山魂、獵歸組成的大型組合雕塑,以一個連續的漁獵過程,從不同側面展現赫哲族悠久的漁獵文化,表現了赫哲族人勤勞勇敢、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綠樹掩映的木刻楞、馬架子、地窨子等赫哲族民居建築,奇特而別致。同時,園區內還開發了飲食、服飾、歌舞、體育、娛樂等各種民俗項目,如生吃江魚、白樺船垂釣,演繹民族風情。
為充分開發赫哲族旅游資源,發展少數民族經濟,同江市對街津口景區進行了總體規劃,闢建了釣魚臺至哈魚灘、得勒乞灘,望江臺到日乞森林等五條精品游覽線路。素有"塞北小江南"美譽的街津口赫哲族鄉,自然景色秀麗,既有夏季的波光帆影、漁歌唱晚,又有冬季的狗爬野馳、獨釣寒江。黑龍江上的哈魚灘是天然的江濱浴場,對岸俄羅斯下列港近在咫尺,異國風情依稀可見。
據了解,在街津口赫哲族鄉,從事旅游業的赫哲族人已經佔全鄉人口的40%。"樹屋"餐廳、"撮羅"旅館和魚皮、魚骨、樺皮工藝制品,讓經營旅游的赫哲人嘗到了實惠,如今過上幸福生活的赫哲人正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樣向著小康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