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9月10日電 剛從牡丹江寧安市蘭崗中學畢業一年的沈威,如今已成為家裡種西瓜的『主帥』。8月31日,記者來到他家時,沈威和媽媽正在大棚裡整理西瓜秧。
『今年的收成好嗎?』記者問。
『還可以,毛收入能有七八萬吧。』18歲的沈威雖然有些靦腆,但難掩心中的喜悅。他說:『學校開設的綠證校本課程,用處太大了。』
在農村義務教育(初中)階段結束後,有六七成的學生將走向社會,或回家務農。
寧安市作為全國基礎教育的先進單位,自2001年被國家確定為義務教育課程改革試驗區以來,注重對課程內容的改革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從培養學生『成人』切入,開齊、開足基礎課程,走穩走實校本課程,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上形成特色,讓學生昇學有基礎,畢業有技能。
這個市蘭崗中學根據鄉裡經濟發展的實際,自編了綠證課程教材《西瓜嫁接栽培》、《蔬菜棚室管理》、《西瓜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大豆?三》、《玉米大雙覆》等教材。學校還建立了三種基地:普通勞動教育基地,以校外農田地為主,是學生學習大田作物種植技術的基地;勞動技術教育實踐基地,以校內大棚為主,主要培育瓜苗,滿足『綠證課程』教學的需要,為學生提供西瓜嫁接技術等實踐操作;勞動技術教育展示基地,根據『綠證課程』教學的需要,隨時為學生提供教學示范。學生從初一就開始學習各類農田作物的種植技術。從育苗、移苗到嫁接、栽苗、吊蔓,理論實際結合。他們編著的綠證課程教材在全省課改研討會上得到展示。
沈威的許多同學都和他一樣成了當地種西瓜能人。有的還種到了俄羅斯、泰國、緬甸。貧困生柴翠萍,畢業回家後,帶領家人種西瓜,一年就脫貧了。
實用有趣、能讓學生有一技之長的校本課程的開發,調動了農村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他們由過去的『要我學到我要學』,也由此促進了農村中學開展研究性學習。這個市的鄉鎮初中都有多個研究性學習小組,改變了人們只有城裡學校纔能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傳統觀念。
這個市的教育局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小學、初中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鞏固率分別達到100%和98.8%,基本解決了輟學問題,實現了『雙高(高質量、高水平)普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