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北網9月20日電 今天出版的人民日報第十一版發表了題為《黑土之戀——記黑龍江省富錦市農技推廣中心主任麻晶莉》的文章,全文如下:
盛夏時節,三江平原的黎明來得格外早,4點剛過,平川萬頃的黑土沃野已經籠罩在一片燦爛的陽光之中。
迎著朝陽,那輛白色的吉普車如約似地出現在鄉間土路上。
『是麻老師的車,是麻老師。』車開過來了,早起勞作的農民們放下手中的農活,衝著車直揮手。
車停住了,鄉親們三五成群地圍攏過來:『麻老師,俺家的地裡發現了火龍秧子,咋個治法?』『麻老師,大豆起膩了,該下什麼藥?』
一位大嫂走過來:『麻老師,大熱天的,先到俺屋裡喝口水吧。』一位老農抱著西瓜走過來:『又沙又甜的「新紅寶」,剛從地裡摘的,麻老師嘗嘗。』……
這位被農民們圍著的、叫著的、敬著的麻老師,就是黑龍江省富錦市農技推廣中心主任、總農藝師、市農委副主任麻晶莉。
告別大學講臺 她選擇了家鄉的黑土地
18年前,25歲的大學講師麻晶莉謝絕母校的再三挽留,主動要求回到剛剛組建的富錦經濟作物指導站工作。
『大學老師多體面,乾嗎要回土窩窩?』有人懷疑。
『是來「鍍金」的吧,乾一段再回去?』有人猜測。
就連麻晶莉的同學也不相信。
以高出錄取線50多分的成績考入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成為高考恢復後的第三批大學生;因學習成績優異,提前半年畢業,留校從事農業微生物的教學和科研———在同學們眼裡,麻晶莉的人生之路順風順水。『她要回來,沒道理呀。』
可麻晶莉真的回來了。
回首當初的選擇,麻晶莉說:『我在大學學的是國營農場大規模、標准化的農業生產技術,可每次回家探親,看到鄉親們仍然重復著祖祖輩輩的耕作方式,心裡總有說不出的滋味,而且每回家一次,這種感覺就加重一分。』
『就讓刀耕火種的歷史,在我們這一代結束吧!』准備回家鄉的前夜,麻晶莉在日記裡寫下這樣一句話。
第一次下鄉的情景,麻晶莉至今記憶猶新。走進農民的西瓜地,她驚呆了:刨坑,撒籽,抬腳一撲攏,土進坑,西瓜就算種完了。
『大哥,這麼種收成能好嗎?』『啥好不好,還能種出花兒來呀?』
麻晶莉的心像被針紮了一下。她騎上自行車,一頭紮進鄉鎮村屯,到處『推銷』她帶來的新品種、新技術。
萬事開頭難。面對麻晶莉帶來的西瓜、甜瓜新種子,農民們連連擺手:『俺可不信你那新玩意兒,整不好俺一家老小吃啥喝啥。』
『咱們簽合同,如果產量不比原來高,效益不比往年好,我加倍賠償。』
從播種到收獲,麻晶莉每天騎車往返30公裡,和農民一起施肥、覆土、移栽,在地裡一蹲就是一整天。春天,地曠風大,蹲著都被風刮得直趔趄,嘴裡、鼻孔、耳朵裡都是沙子;夏天,太陽好像只有一尺遠,烤得臉上、胳膊上起了密密麻麻一層紅疙瘩,身上被蚊蟲叮咬的包一片連一片,一茬接一茬,胳膊上、腿上整片整片地感染化膿。
功夫不負有心人。秋天,望著地裡一個個滾圓的『新紅寶』西瓜,農民們樂得合不攏嘴。
試驗田就是示范田,為農民打開了一本看得見、摸得著的活教材。農民服了,爭搶麻老師:『到俺家地裡搞試驗吧,瞎了也不要你一分錢。』
麻晶莉的名氣越來越大,農技推廣工作的難度越來越小。10多年來,在麻晶莉的帶領下,富錦先後承擔多項國家和省級農業科技項目,引進水稻缽育擺栽、大豆豐產壟三栽培、大豆大壟密植等農業新技術30多項,普及推廣面積1480萬畝,增加經濟效益超過10億元。
在家鄉的黑土地上,麻晶莉揮灑著汗水,播撒著希望,也收獲著成功的喜悅。
風霜雨雪18年 她把科技的種子播撒在農民心中
北大荒的冬天酷寒而漫長。
對於忙碌了大半年的農民來說,大雪飄落的時候,就是冬閑的開始,而對麻晶莉來說,漫天的風雪意味著更多的忙碌。
迎著刺骨的風雪,麻晶莉開始了她每年一度的巡回講座。她從一個鄉鎮講到另一個鄉鎮,從一個村屯講到另一個村屯。有時,乘坐的汽車陷進雪地,麻晶莉就踩著沒膝的積雪,步行趕往課堂;有時,大雪封住了回家的路,她就在農民家的土炕上湊合一夜。
科技講座剛辦起來的時候,場面冷冷清清。她就『大爺大哥』地哄著、求著,把農民們拉進課堂。可講著講著,臺下的聽眾越來越少。
『辦法只有一個,就是堅持,即使臺下只剩一個人,我也要堅持把課講完。』
漸漸的,農民們聽出了門道。『麻老師講的是這個理兒。』『麻老師的話俺聽得明白。』
漸漸的,麻老師講課成了明星趕場,聽說她來講課,農民們裡三層外三層地圍個水泄不通,就連周圍村屯的農民也趕來聽。
有一次,麻晶莉按計劃到新建鄉講課。可講課的前一天,突然接到省裡的會議通知。一天的會議,300多公裡的路程,為了不讓鄉親們空等,她連續奔波了40多個小時。窗外,漫天大雪;屋裡,擠滿了渴盼的農民;推開門,雪人似的麻晶莉如約趕來了。一口氣講了3個多小時,她幾乎虛脫。
富錦的電視頻道上,麻晶莉的出鏡率很高。在電視臺,她常年開辦『錦城春潮』講座,向農民傳授應時農業科技。如果電視講座因故停播,農民們的電話就會不斷地打來:『怎麼,麻老師出差了嗎?』『麻老師難道生病了?』
為給農村培養一大批不走的土技術員,2003年9月,以她的名字命名並由她擔任校長的麻晶莉農業技術學院掛牌成立。經過一年的系統學習,首批141名農民學員已經畢業,他們每個人都帶著一個項目回到了家鄉。今年,學院的招生規模擴大到200多人,1000多名農民踴躍報考。
18年來,麻晶莉跑遍了全市396個村屯,共舉辦培訓班800多期,直接接受面授的農民超過10萬人次。
風霜雨雪18年,麻晶莉把科技的種子播撒在農民心中。
急農民之所急 她與鄉親們的感情愈發深厚
富錦農民少有不認識麻晶莉的。鄉親們知道,有難處找麻老師准行。
從平房搬到樓房,麻晶莉家的電話號碼沒換過:10年前買的手機,號碼一直是1390××××077。農民每戶一冊的《農業實用技術手冊》上,除印有麻晶莉的辦公電話外,還印上了她的家庭電話和手機號碼。
於是,這幾部電話就成了諮詢熱線,緊密連接著富錦的農家院。
春種、夏鋤、秋收,是農民最忙的季節,從清晨到深夜,麻晶莉家的電話鈴聲不斷。天剛麻麻亮,鄉親們的電話就打了進來,先問『麻老師你吃了嗎』,再請教技術問題。怕影響家人休息,麻晶莉把電話放在自己的枕頭邊,用沙發墊捂上。
對每一個諮詢電話,麻晶莉都耐心解答。實在放心不下,她就拎起膠靴心急火燎地趕過去。她說:『農民一年到頭不容易啊。糊弄他們一次,就可能耽誤了他們一季的收成、一年的光景。』
從事農技推廣18年,麻晶莉的各種榮譽證書裝了滿滿兩個編織袋。她也從一名普通的農技推廣工作者成長為富錦市總農藝師、農委副主任、市政協副主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優秀專家。2002年,她光榮地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可無論地位如何變遷,麻晶莉對農民的情感一如既往,不管是分內還是分外,只要鄉親們有求於她,她從不說一個『不』字。
一次,家裡的電話鈴又響了,是大榆樹鎮小窯地村農民張新環打來的,說著說著就哭了起來。本來,張新環小兩口又養豬又養雞,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天有不測風雲。去年,她家的『小四輪』出了交通事故,賠了人家3萬多元錢。該育雞雛、買仔豬了,可手頭沒錢,兩口子急得團團轉。麻晶莉馬上出面協調,從信用社擔保貸款5000元,自己又借給她2000元。
手機又響了,是二龍山鎮德力村農民姜槐打來的。姜槐這幾年一直養鯉魚和草魚,可這兩種魚的價格上不去,老姜就想混養泥鰍。他打電話問麻晶莉:『你給俺講點養泥鰍的知識唄。』麻晶莉笑了:『養泥鰍我不懂,你放心,我會幫你。』第二天,麻晶莉到水產辦要了一本《泥鰍的養殖技術》送到姜槐家。
43歲的麻晶莉,眼角已爬滿皺紋。春天的風沙,夏天的驕陽,秋天的雨霧,冬天的風雪,讓她的皮膚不再細膩。她與農民兄弟的感情,卻愈發深厚了。
多少次,寒冬裡下村屯講課,農民圍著火爐聽,麻晶莉站在講臺上。鄉親們聽出了她的顫音,悄悄回家煮一碗滾燙的姜糖水,爭著遞到麻老師的手裡。
多少次,趕上封道修渠,見麻晶莉的車開過來,農民們呼啦啦跑過去,一齊用力,連人帶車一起抬過去。
多少真情摯感的付出,纔讓22萬富錦農民這麼心疼他們的麻老師!
多少日日夜夜的相濡以沫,纔讓22萬父老鄉親把麻晶莉當成了自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