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工人傷心不已:哈爾濱工人文化宮姓『工』咋這麼難?
2004-09-25 07:17:51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25日電 21日,黑龍江晨報刊發哈爾濱市工人文化宮將一樓部分場地出租給銀行的消息後,引起許多市民關注。此前工人文化宮負責人曾表示要退商還文,而今又把場地出租,一些退休老工人由當初振奮變為失望,他們紛紛感嘆:文化宮姓『工』咋這麼難?

  在寬敞整潔的文化宮廣場,看到粉飾一新的建築一樓又開起了銀行,今年70歲高齡的哈爾濱軸承廠退休職工武慶和特別失望。

  武慶和不僅是工人文化宮的建設者,也是近年呼吁其早日『回歸』的發起人。據老人講,當年建工人文化宮時,他纔20歲出頭,作為軸承廠的業務骨乾,被單位派往建設工地義務勞動,他們手舉紅旗,坐著廠車開赴工地。他說他當時的心情特別興奮,能為工人文化宮建設獻上一份力量,在當時是一件光榮和自豪的事情。

  工人文化宮建成後,成了產業工人學習培訓、文化娛樂的家園,從16時到20時,工人文化宮裡燈火通明,熱鬧非凡,工人們像過年一樣高興。武慶和對當年在工人文化宮放映的《翠崗紅旗》、《渡江偵察記》等電影記憶猶新,而且他還是文藝愛好者,曾在文化宮參加了《智取威虎山》的話劇演出。

  工人文化宮給武慶和的青年時代留下許多美好回憶,但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工人文化宮部分場地不斷被租出去,文化陣地慢慢變小。而一些年輕人沈迷於麻將桌前、歌舞廳裡,這令他和眾多的退休老工人懮心忡忡。他說,現在還有很多年輕工人需要有個屬於自己的文化活動場所,而且還有年輕工人向他表示過想去公益性的技術學校學習的願望,而這些正是工人文化宮應該發揮的作用。

  2003年2月,武慶和與高連昌、周永海等20名老工人聯名向哈市總工會發出《還我工人文化宮》的倡議信。信中說:工人文化宮懸掛著各式牌匾,成了商業陣地,這樣的『霸佔』該結束了,給我們的後代青年工人留一個活動的空間吧!

  今年7月,文化宮負責人曾表示要退商還文,得知他們的願望將要實現,武慶和老人由衷地高興。而現在,文化宮廣場和立面整飾一新後又出租出去,這令他大失所望。本來已經收得差不多的場地,為何又租出去?工人文化宮為何就不能姓『工』?

  哈爾濱亞麻廠退休職工張大鰲,今年81歲。1950年到亞麻廠工作,從事了30多年的工會工作,無數次組織廠裡職工到工人文化宮聽報告、學理論、搞匯演,對工人文化宮感情頗深。據他回憶,初期工人文化宮有時事政治、科學報告、文化娛樂、紅角(小型俱樂部)等6套管理班子,文化活動、技術學習空前活躍。他自己還學會了彈古箏,並為外賓演奏過。1983年退休後,他和其他老同志在工人文化宮共同組建了職工書法協會,當時還有橋牌、猜燈謎等10多個文化團體。後來隨著場地的出租,這些組織也陸續解散或撤出工人文化宮。

  當今年7月得知文化宮將要退商還文後,張大鰲老人曾豎起大拇指說:『好,我們盼了很久,早該這樣了。』但現在,這種希望再次被破滅了,老人感嘆之餘,連連搖頭。

  曾在哈飛工作多年的劉師傅,講起工人文化宮當年的輝煌特別激動。他說,每逢勞動節、婦女節、教師節等重大節日時,工人文化宮裡的各種文藝匯演一場接一場,職工們免費參加各類娛樂活動。看著精彩的節目,工人師傅們分外高興。

  後來,眼看著勞動人民的精神家園被『蠶食』,許多老職工多次表達『工人文化宮,何時能再回到我們身邊』的企盼心情。劉師傅講,為收一點租金,而破壞了文化功用的完整性,主管部門不能只為一點點的經濟收入,去傷害工人的感情。時下正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希望有關部門考慮考慮如何恢復工人們的精神家園。

責任編輯:岳同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