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9月25日電 沒有耀眼的燈光和高跟鞋、百褶裙,但年過六旬的張鳳英老人依然傾心而舞。已從崗位上退休多年的她,飯後到市區的廣場上跳舞,已成了晚年生活的一部分。後來,隨著廣場中年輕人的增多,舞步更新,曲調更快,但她仍然自信地跟上了這座城市的節奏。
當霓虹燈照亮整個城市廣場時,在哈爾濱市幾百裡之外的慶安縣福成村三姓屯的村民也沈浸在悠揚的笛聲中,農民於有的笛子聲起起伏伏,仿佛是一種召喚,把鄉親們聚集到他家的大院裡,大家圍在火堆旁,一邊烤著玉米,一邊享受著笛聲。於有年輕時正趕上自然災害,為了吹笛子沒少挨他爹的罵,每次都是那句:『連飯都吃不上了,還有心思窮歡樂!』但現在,於有說:『吃穿不愁,不樂呵做啥?』
從城市廣場到鄉間地頭,黑龍江省的老百姓這兩年著實感到文化生活充實了許多,這得益於『城市之光』和『金色田野』活動的廣泛開展與傳播。張鳳英老人對此感觸頗深:『以前和老伴兒吃完飯就呆在樓上,這腿腳都麻了,現在參加廣場文化活動,一跳舞就上了癮,精神頭兒十足。』
『城市之光』:城裡人有了精神
齊齊哈爾人說,月光下的勞動湖是最美的。如今,那裡已經成為城市人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歌曲演唱、舞蹈、詩歌朗誦、健身操,鶴城人越來越知道品味生活,享受幸福。勞動湖畔,《愛我中華》的旋律高亢地在湖面上回蕩。68歲的李金富老人腳踏著旱冰鞋,伴隨著節奏在人群中來回穿梭:一會表演個『金雞獨立』,忽又轉為『童子拜佛』,人群響起了歡呼聲。『「城市之光」把老李的心照亮了,這精神頭兒,好像年輕人。』市委宣傳部的同志說:『城市的樓房越建越密,可這人心好像越來越遠了,鄰裡間也很少走動。多虧了這廣場文化,拉近了人們的情感距離。』
相對於熱鬧的大眾文藝演出,黑龍江省綏化市的群眾卻熱衷『一地一品』『玩高雅』:肇東的國畫、海倫的剪紙、北林的風箏與攝影、安達的書法、青岡的文學、慶安的版畫、蘭西的掛錢、明水的篆刻,文化的特色已經初步支橕起了這些城市的內在之魂。
『城市之光』展演周期間,全省共組織文藝演出500多場次,演出節目近7000餘個,參演人員約3萬人次。近百萬名群眾不但觀看演出,還積極參加。雖然沒有什麼報酬,但為了上一個節目,大興安嶺70歲的李少英老人甚至在做夢時還在練習那首《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文化就這樣成為一個載體,各種先進的觀念悄然而生:有的居民主動說:『我們不能光自己樂呀,大家要幫助那些下崗的、困難的居民脫貧致富,要樂就一個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