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大棕熊客居生子 雄鴛鴦另結新歡 新動物園裡故事多
2004-09-26 05:40:5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9月26日電秋日連波,晴空萬裡,群山環繞中的北方森林動物園熱鬧非凡,裝飾一新的籠捨迎回了寄養在廈門、廣州、成都、長春等地一年之久的170種、3000只(頭)動物。這些寄養在全國各地的動物,有的攜兒帶女,榮歸故裡;有的另結新歡,樂不思蜀;而有的因思念與病痛,客死他鄉……

    母鹿、棕熊攜兒帶女 榮歸故裡

    草食動物散放區旁吸引了眾多游人。這裡的六七十只梅花鹿、馬鹿領著幾只小鹿崽在這裡曬著太陽,享受著新家的溫暖,一會你追我趕、一會又撒歡嬉戲。有幾只小鹿還無所畏懼地跑到鹿場的隔離溝旁,聰明的小鹿還踩著隔離網作出試探的樣子,想躍過去。

    據了解,寄養在外地的梅花鹿、馬鹿等鹿種共計70只,其中6只母鹿生育了6只小崽。據飼養員介紹,為了保持這些鹿的飲食習慣,它們吃的草都是從哈市運過去的乾鹼草。

    在北方森林動物園中的熊山中,一群棕熊正玩得熱鬧。兩只大一點的棕熊還很禮貌地向游人作揖。原來眼尖的棕熊看中了游人手中的食物。當游人把面包、水果等從空中拋下,一只大棕熊一個靈敏的轉身,准確地用口接住了食物。幾只小棕熊好象分外敬畏這只龐然大物,躲在一邊眼巴巴地看著大熊享受著美食。

    據飼養員介紹,熊山中的兩只棕熊是剛從廈門回來的,它們在寄養期間喜得三『貴子』。剛開始回到新家的時候,幾個小家伙顯得十分焦躁,白天不停地在熊山裡跑來跑去,行為較為反常。他們為了及時地調整動物的精神狀態,給它們吃上了『小灶』,不僅有它們願意吃的鮮肉、雞蛋,飼養員還給他們喂食苹果和新鮮的樹葉。如今棕熊一家已經完全適應了這個新家。

    雄鴛鴦另結新歡 樂不思蜀

    新動物園禽類散養區裡,一群鴛鴦正在天鵝湖中戲水,它們出雙入對,情投意合,儼然已適應了這個新環境。這其中有10多只鴛鴦曾被寄養在佳木斯水源山公園。而兩只雄性鴛鴦在水源山公園已有了新『情人』,不肯回新動物園。

    據了解,寄養的這14只鴛鴦雄性多,雌性少,這些鴛鴦在佳木斯水源山公園為散養。其中2只雄性鴛鴦不安分守己,天天與水源山公園的雌鴛鴦混在一起,久而久之便與兩只雌性鴛鴦產生了『感情』,而且相敬如賓。今年9月初,新動物園的天鵝湖建成後,有了新『情人』的兩只雄性鴛鴦就是不肯回來,誓死與水源山的鴛鴦長相廝守,要在水源山享受天倫之樂了。

    丹頂鶴偶感風寒 客死他鄉

    在動物園嫻靜的一角,坐落著珍禽館。這裡有3只從齊齊哈爾和佳木斯剛剛回來的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丹頂鶴。紅頂黑頸的『美女』丹頂鶴時而『金雞獨立』,高聳著頭,賣弄其修長的身材,時而又伸長脖子相互鳴唳,似乎在引昂高歌。這幾只丹頂鶴與飼養員相處的非常融洽,一點也沒有陌生感。

    飼養員劉建魁悲傷的告訴記者,寄養在佳木斯水源山公園的丹頂鶴有4只,但其中一只已永遠的離開了它的伙伴。據了解,這只鶴到了水源山的第二天,身體就有些異樣。由於氣候條件惡劣,溫度較低,它患上了感冒,不吃也不喝,當天晚上不治身亡。第三天的早上,另外3只丹頂鶴看到同伴死後,不吃不喝,總是朝著飼養員哀鳴。

    大鴇在外天天『過節』

    在珍禽館裡,記者還看到了動物園的『鎮園之寶』——大鴇鳥。10多只小大鴇鳥歡聚在一起爭搶著食物。有幾只淘氣的大鴇鳥還振著翅膀想衝出籠子,卻又狠狠地撞到了籠壁上。可能是怕它們撞傷,管理員在籠子上裝上了保護網。

    記者了解到,大鴇鳥是瀕危鳥類,寄養在歐亞之窗期間備受呵護,飼養員黑白倒班,24小時看護它們。每天都像過節一樣。在回新家之前,它們已成功繁育了11只小大鴇。這些小家伙,對新環境還有些不適應,情緒很不穩定,經常在籠子裡亂飛亂撞。飼養員還在它們的食物中加一些鎮靜的藥劑,並給大鴇鳥的籠子加上保護網。

    猴子脾氣見長 上躥下跳

    在猴館前,游客們都對美猴王哈哈贊不絕口。漂亮的哈哈背體的長毛有二三十厘米長,像金絲般隨風擺動,飄逸瀟灑。柔軟的金色長毛,披散下來,又仿佛穿著絢麗奪目的金色『披風』。走起路來一板一眼,頗有『模特』架勢。惹來游人一陣掌聲。可猴子臉說變就變,待游人看完它精彩的表演要離開的時候,它又暴躁得上躥下跳。

    飼養員告訴記者,在杭州呆了幾個月的哈哈,對它的新家還有點陌生,現在有點急噪,不高興的時候還會把它的朝天鼻向上一仰,發起小脾氣。

    在靈長類動物館裡的兩只山魈剽悍強壯,看來在外地的幾個月,受到了人家的禮遇,纔被養得這麼『肥』。老家非洲的山魈可以算是群猴中最丑的猴子了。它們長得奇形怪狀,面若鬼魅臉譜。頭大耳小,紅鼻子,藍灰臉,要是眼睛再轉上一轉,恐怖的樣子真能把小朋友嚇哭。

責任編輯:張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