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黑龍江頻道報道:位於我國北部沙漠治理區屬國家重點治理項目的黑龍江省嫩江沙地,"十五"期間沙區固沙造林134萬畝,同時沙地卻增加了138萬畝,當地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黑龍江省林科院森林培育室主任黃宗文研究員等專家認為,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值得認真反思。
邊治理邊破壞使沙化日趨嚴重
據黃宗文介紹,位於嫩江流域下游衝積平原上的嫩江沙地屬於中國北部沙漠治理區。目前,黑龍江省每年沙區有460多萬畝農田不同程度地遭受風沙危害,重災年份毀種面積達到40多萬畝,300多萬畝草原由於沙化造成草質量退化,載畜量減少,近千公裡公路和百公裡鐵路受到風沙威脅,每年因風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到1.2億多元。
黃宗文說,一些地方毀草毀林開墾、濕地圍墾現象嚴重,極大破壞了區域生態環境,使原有的良好土地資源出現嚴重的沙化、鹼化現象。草原載畜量過大、超載放牧造成草原沙化、退化。一些資源開采使得區域草原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造成草原退化、鹼化、沙化。
據記者調查,由於沙區經濟主要來自農牧業,長期"靠地吃飯"的沙區百姓除此沒有其他經濟來源。有關專家指出,農民常年在沙化嚴重的土地上種地除草,秋天更是把埋在地裡的農作物根系挖出燒火,這都導致了種田地區的沙地表面的腐殖質層變薄、植被覆蓋幾乎沒有以及沙區土地越種越窮、沙區農民越窮越種的惡性循環。由於嫩江沙地長期放牧,傳統的散放方式更使得沙化的草場質量下降,有些羊只啃草之後把埋在地裡的草根挖出吃掉,這樣的沙地長期都難以恢復。
"半截子"項目衝淡治沙效果
黑龍江省林科院林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韓連生說,現在從國家到地方的林業科研的項目時間非常有限,多數為三年至多五年,這與林業科研項目周期長、公益性強的特點嚴重違背,由此導致的"半截子"項目現象很普遍,既浪費了國家前期投入的經費和科研努力,也挫傷了林業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半截子"工程得出的"成果"連科研人員都不能確定,是否可以對生產實踐產生作用更值得推敲。很多這樣中途停止的項目都是很重要的,等到重新考慮立項的時候又由於以往已經被立項,而無法重新進行。
據主持《嫩江沙地治理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的黃宗文介紹,林業科研項目周期短造成"半截子"項目導致治沙效果打折扣。《嫩江沙地治理技術研究與示范》研究項目在經過5年在2001年被停止後,治沙的研究工作處於停滯,項目進行的經濟作物選育、林網改造樹種的選擇、種植結構都無法進行下去。由於林業科研院所科研經費普遍緊張而無法墊付項目資金,科研人員進行中的實驗和下一步設想都無法實現。而嫩江沙地治理又十分重要,因為黑龍江省西部的三北防護林帶林嶺老化,大多已經進入成過熟林階段,急需更新換代,且原有的樹種幾乎都是楊樹,過於單一,不符合以喬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結合的合理的防護林模式;嫩江流域上游的大興安嶺地區生態環境退化,對於大洪水、特大洪水的防御能力堪懮,一旦有大量的集中降雨,發生洪水以及造成重大損失的可能性很大。荒漠化治理是長期的項目,不能中途停止,我們專家在該項目被停止後至今到沙區考察發現,沙漠化的面積已經高於治理面積,使當地生態環境更為惡化。
投入不足產生"負債"造林
據韓連生等專家介紹,治沙趕不上沙化還在於治沙資金嚴重短缺、投入不足。"九五"期間國家每年給黑龍江省的專項資金在120萬元左右,完成年平均23萬畝的固沙造林任務,畝投入5.2元,僅佔實際成本190元/畝的2.8%。沙區長期以來多數是貧困地區,有的是國家和省級貧困縣,自籌資金難度比較大,由此出現了一些地方和群眾出現了負債造林的現象,治沙效果也大打折扣。同時,國家、省、市、地區各個部門發包的科研項目沒有協調一致,類似治沙的課題各級各地都在做,有很多都是重復勞動,造成了地方和國家投資的分散和有限科研經費的浪費。
黃宗文等專家建議,在政策上,要實行沙地治理的承包到戶,避免出現超載過牧。政府要下決心要減少沙區的農業人口數量,沙區從事農牧業"靠地吃飯"的人少了,有利於生態自然恢復。政府應當及早組織專家對沙區及其周邊地區各級行政區的人口數量和現有牲畜頭數進行科學統計、計算,制定出在這一生態環境條件下適宜的牲畜養殖量,避免過牧造成沙區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
在資金和項目支持上,專家建議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要從維護生態安全的高度考慮加大防沙治沙、生態恢復這樣的生態的長周期工程的支持力度。國家有必要重新考慮與此類項目類似的林業生態長周期項目的項目周期,從長遠出發加大支持的時間和經費力度,避免"半截子"項目造成的資金浪費、成效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