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0日電 缺資金、缺設備、缺人纔是職業教育難於突破困境的根本原因。職業教育要想衝出一片新天地,出路只有一條:改革。在黑龍江省一些職業學校,他們盯緊市場辦學,走校企聯合之路,為職業教育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職業教育生存之道:一切圍著市場轉
『學校辦得好不好,在於教育質量是否落到了實處,而檢驗教育質量的唯一標准就是市場。』國家級重點職業高中哈爾濱市第一職業高級中學校長李潔民如是說。
哈一職與市場的對接從專業設置上可見一斑。多年前,學校開設了商品經營專業。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品經營已很難滿足現實的需要,學校便相應開設了市場營銷課程。近年來,市場營銷幾乎成為各職教學校的基礎課程,辦學也多流於形式,失去特色。與此同時,超市的大量興起也使『市場營銷』的不合時宜漸露端倪。
一次,她去某藥店購藥,一位年輕的售貨員對於這種藥的治療范圍、針對人群等一問三不知。『她的業務是多麼的不熟練啊。』一個念頭一閃而過,何不把『醫藥經營』作為『市場營銷』的主攻方向呢?跑藥廠、訪藥店,李潔民的想法得到哈爾濱制藥總廠等幾家大藥廠的認可,表示急需這方面高素質員工。很快,哈一職醫藥經營專業誕生。3年來,這個專業畢業生全部被市場吸收,供不應求。
數控專業人纔在南方特別看好。李潔民暗想,我省正在進行老工業基地調整與改造,盡管暫時這方面的人纔還未告急,但從長遠角度考慮,懂得數控操作的人將來必定『吃香』。於是,2004級新生多了一個數控專業的選擇。
今年,哈一職還同博大獸藥廠聯辦了畜牧獸醫專業,開班即有38名同學報名。『黑龍江畢竟是畜牧業大省,我們看好這塊市場。』
校企聯辦:讓學生畢業就能頂崗
多年的職業教育生涯,使哈爾濱輕工業學校校長李明強深有感觸。『職業教育的問題,一句話,我們的人纔培養跟不上需求。事實是,工廠需要的人纔學校培養不出來,學校培養的學生業務規格又很難在實踐中達標。』癥結在於,學生實訓不足。
據介紹,德國職業教育實行雙元制,即企校聯辦,培養的學生完全按照企業標准達到技能型和實用型的要求。為了引進這一先進的教學模式,哈爾濱輕工業學校籌資400萬按照企業需要的型號選購數控設備,投入到哈爾濱三維汽輪機葉片廠和哈爾濱輕工工程塑料廠,上述兩企業成為學校的實訓基地,學生可隨時前往企業實習。目前,學校已先期投入140萬元購買了部分設備。『這是一個雙贏的做法。將設備投放到企業,既節省大筆養護費用,又可以為企業創造效益,還解決了學生實習的難題,何樂而不為?』
為了加強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哈爾濱輕工業學校每年都要選送多名教師去省外或出國進行技能培訓。『對於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來說,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遠遠不如具有動手操作技能有意義。』這些務實的做法,很快在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個學校數控專業培養的學生,還未畢業就被企業接走,畢業即上崗,上崗即頂崗,完全得益於學生的實訓經驗。
以企業帶動教學以教育帶動產業
在富裕縣,有一所農技高中,聞名遐邇。這所學校的興盛,得益於當地的一個企業。富裕縣原本有很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如何實現這些剩餘勞動力轉移一直困擾著當地政府。光明乳業集團進駐富裕後,非常希望該縣能夠多多出現養奶牛的明白人,以提高奶源的數量和質量。於是,縣農技高中以培養『養奶牛的明白人』為主題,開起了培訓班。培訓班培養出來的學生不但懂得養牛的實用技術,而且相關的乳業知識也很豐富,那種現代化的養牛方法很快在鄉鎮一級擠奶站和光明乳業集團中聲名鵲起,大大帶動了當地畜牧業的發展。縣政府為了鼓勵農技高中,連續三年為該校投入108萬,用於擴大培訓班的規模。至今,該校共開辦了十期培訓班,培養學員3175人。
剩餘勞動力轉移問題解決了,學校生存問題解決了,企業發展的人纔需求問題解決了。如今,富裕縣的畜牧業發展得如火如荼,不但保證了光明乳業集團的奶源,而且帶動起該縣與乳制品相關的一系列產業的發展。
正如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姜樹卿所說,對於職業教育來講,生存環境固然險惡,但關鍵還在於找准自己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