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黑龍江頻道報道 2004年的中秋佳節,是注定要載入哈爾濱史冊的日子。這一天,哈爾濱向外界宣告:由於『政策好、市場旺、人努力、天幫忙』,今年全市糧食總產將突破90億公斤,奪得歷史第一豐收年,成為全國的大糧倉。
喜悅之餘,人們更加關注的則是,這『90億公斤』,到底改變了什麼?
改寫了一個民諺
怎樣理解『90億公斤』?『90億公斤』到底有多重的分量?
市農委副主任張鐵光做了非常形象的回答:全國糧食總產一直沒有突破5000億公斤,90億公斤意味著全國每50公斤糧食就有近1公斤來自哈爾濱。他接著又算了另一筆賬:全國商品糧總量大約在1800億公斤左右,今年我市商品糧可突破50億公斤,這就意味著全國城市居民一年有10天吃的是咱哈爾濱的糧。
一個1/50,一個10天,這就是『90億公斤』的生動處。
令我們自豪的是,這個大糧倉的建立,沒有什麼優越條件,靠的是全國4.2%的耕地,需要克服的是全國緯度最高的高寒氣候。
提到糧倉,哈市幾位全國人大代表皆感慨系之。他們不能忘記,今年春天溫家寶總理在全國人代會黑龍江省代表團說的第一句話:『全國大糧倉,拜托黑龍江。』
為了總理的囑托,為了共和國的糧食安全,哈爾濱人奮發努力,終於建起了令全國其他地市羡慕的『天下第一糧倉』。
中國曾經有句婦孺皆知的民諺:『湖廣熟,天下足。』而如今,隨著哈爾濱成為國家又一個大糧倉,有人說,是否可以把這一古老的民諺改一改呢?
改善了一個結構
按說,隨著糧食總量的絕對增長和糧價的提高,我市農業經濟結構理當向種植業傾斜。然而,據權威部門預測,今年全市畜牧業增加值將佔農業增加值的56%,即佔到了我們期盼多年的『半壁江山』!
『半壁江山』,證明了畜牧業的崛起和農業結構的優化。而如果沒有大糧倉作為支橕,這只能是一個永久的夢幻。
對於糧食和畜牧的關系,有人將其形容為飛鳥的兩翼,小了不行,一大一小也不行。當年雙城糧食生產突破了15億公斤,躍居全國產糧大縣前茅,可謂倉滿囤流,但畜牧業沒有跟上去,結果手裡有糧反倒憋得慌。幸虧後來逼出了『過腹增值』的道兒,而今,這個市的農民每天僅奶資一項收入就達200多萬元。於是,人們知道了畜牧業對糧食生產『吸納』、增值的作用。今年,當糧食市場出現旺銷、畜牧業飼料成本加大時,守著大糧倉的農民又嘗到了另一種甜頭。
讓我們解剖一只『麻雀』。雙城市養牛第一村育仁村有個叫杜宏偉的農民,有20畝地和28頭奶牛。在糧價偏低時,他家的20畝包米全部就地過腹轉化增值;今年飼料價格上漲,他又憑借自產的糧食,大大地減輕了由此帶來的壓力。一臉輕松的杜宏偉把這一經濟關系稱之為『雙保險』。
『麻雀』雖小,道理不小。它說明了大糧倉對畜牧業的支橕、拉動作用,說明了畜牧業對糧食的轉化增值及市場減壓作用,說明了兩者相輔相成的經濟關系,更說明了哈爾濱的大糧倉已經從傳統意義上的生產基地,羽化成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農村經濟互補體系。
於是,上了『雙保險』的哈爾濱『大畜牧』創出了許多『第一』:奶牛擁有量全國第一,鮮奶產量全國第一,蛋禽生產全國第一,鮮蛋品質全國第一,生豬飼養量全國第一……這些建立在『天下第一糧倉』上的『第一』,為全國城市居民的餐桌貢獻了美味佳餚,換回來的自然是裝進農民口袋裡的鈔票。改變了一個『定式』
縣域經濟拖市域經濟的後腿,農業發展拖工業發展的後腿。長期以來,這似乎已經成為哈爾濱經濟發展的一個所謂的『定式』。
在獲悉90億公斤喜訊的同時,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接踵而來:今年1至8月份,11縣(市)實現生產總值312.5億元,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7.2%,拉動全市經濟增長4個百分點!
『拖力』變成了拉力。當進一步分析『4個百分點』時,我們驚喜地發現:大糧倉已悄然變作老工業基地改造的新支橕點。
在雙城市,記者找到了這一新經濟現象的有力佐證。雙城市委書記李學良沒有領記者去雀巢、娃哈哈、旺旺等『老』企業,而是參觀了正在建設之中的6家投資億元以上的新企業。他告訴記者,它們都是『吃糧大戶』。雙城市之所以成為全省財政強縣,全靠這些『吃糧大戶』。他形象地表述了大糧倉與當地工業改造的關系:『大糧食——大畜牧——大食品』。
記者在投資6億元的『菊花生物科技』工地上,見到了企業負責人。這個操外地口音的中年人說,從明年開始,他們將吃掉40萬噸玉米,生產12萬噸淀粉、6萬噸氨基酸、10萬噸味素、10萬噸復合肥。他說,沒有大糧倉的支橕,他絕不會千裡迢迢到這兒辦廠的。
事實在告訴我們,舊的定式已經打破,新的定式方興未艾。由弱質的單一農業走向農牧並舉的效益農業,由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步入工農互動的一元結構,哈爾濱農業已步入新的發展階段。
毋庸置疑,90億,必將是哈爾濱農業、乃至整個哈爾濱經濟發展的一座新的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