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4日電 東北三省進一步打破行政區劃,實施以市場為主導的跨省企業重組和市場整合,是加快『振興』的有效途徑之一
9月23日上午,由遼寧特鋼集團與黑龍江北滿特鋼集團重組而成的東北特鋼集團在大連正式成立。東北首家跨省重組的大型企業集團的成立,也象征著北滿特鋼集團的戰略重組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由遼特集團托管後,北鋼交上了這樣一份答卷:今年前8個月,北鋼生產特鋼21萬噸(去年全年6.6萬噸)。銷售收入達到10億元(去年3億)。
去年,北鋼每個月平均虧損2000萬。遼特入主北鋼後,從今年4月起,扭虧為盈,到今年年底,北鋼可望徹底扭虧為盈。
今年,多年未繳稅的北鋼將給黑龍江地方提供2000萬的稅收。月回款額由托管時的只有17萬元匯票,猛增到每月8000多萬元;員工的月收入提高到全部應領工資的70%、80%至100%。
遼特集團托管下的北鋼提出,2004年,工業總產值達到21億元,鋼產量達到40萬噸,鋼材產量達到44萬噸,營業收入達到22 25億元。
遼特重組北鋼後,在較短的時間內,北鋼的面貌初步改變了。
失色的『明珠』
北滿特鋼的前身是齊齊哈爾鋼廠,1957年11月3日全面建成投產,是國家『一五』期間興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中惟一的一個特殊鋼企業。截至2002年底,北鋼累計產鋼1445萬噸,產材1065萬噸,實現利稅29億元。產品已覆蓋到國內許多重點行業。曾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中國『掌上明珠』。
近年來,由於體制和結構上的矛盾等因素,北鋼的生產經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到了2003年,北鋼欠外債達20多億。當年虧損6.6億,每個月需注入2000萬元資金,企業纔能運轉。
到了年底,北鋼被停電、停貸、生產原材料枯竭。
2003年9月13日,企業全面停產。在秋高氣爽的日子,北鋼的冬天提前到來。
北鋼幾萬名職工過不去冬了。省委省政府面臨抉擇,是繼續輸血?還是另尋出路?
事實證明,單純『輸血』沒有出路。多年來,各級政府對北鋼不斷輸血,到重組時,北鋼還欠4.5億的省長基金和周轉基金。北滿特鋼上市後,股民為北鋼提供了大量投資。銀行也先後貸款十幾億,可一些項目投產之日,就是虧損之時。
輸血、失血、再輸血、再失血。這是一個實實在在存在的怪圈。
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最後的抉擇:對北鋼進行戰略重組。競爭出讓,引進戰略投資者。
消息發布後,國內先後有4家大型民企、兩家國企尋求與北鋼合作。從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從整個東北地區的工業結構布局和經濟的振興角度出發,發揮雙方的比較優勢、營造競爭優勢。最後,選擇了遼寧特鋼集團。
選擇遼寧特鋼集團,對兩鋼國營職工的衝擊較小,有利於隊伍穩定和社會安定。兩個企業都處於東北地區,並且都是我國特鋼行業的骨乾企業,通過企業聯合重組的方式來組建東北特鋼集團,既可以確保國有資產的不流失,又能夠共享資源、統一市場、控制市場,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同時,實現北鋼、遼寧特鋼低成本迅速擴張,形成統一的東北大特鋼格局,最終走向國際化,振興和發展東北特鋼事業,進而有助於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兩鋼有共同的企業文化,有利於融合資產,使國有資產發揮出最大的作用,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
外鄉人-遼特集團
權威人士認為,遼寧特鋼集團之所以能勝出,因為遼特是國有企業,民營機制。過去遼特的撫順特鋼和大鋼集團曾經比北鋼還困難,但其銳意改革,很快走出困境。另外,都是東北企業,沒有必要重復建設,低水平競爭。
遼寧特鋼集團成立於2003年1月16日。由大連特鋼的全部資產和撫順特鋼的主要優良資產重組而成。大連特鋼是我國工業史下滑最早、下滑速度最快的一個企業,到1996年,當北滿特鋼還在轟轟烈烈大乾的時候,大鋼就已連續9個月不開資了,欠電費2.2億元,欠水費3600萬元,欠稅金1億多元。1995年,趙明遠出任大鋼廠長,企業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嚴格管理,很快實現了扭虧脫困。
撫鋼是是中國特鋼企業的領頭羊。曾創出了眾多的『中國第一』。但企業由於債務負擔問題,也陷入了極度的困境,累計欠員工工資達2個億。但經過兩年的一系列改革,全面加強了管理,並實行大力度的產品結構調整,現在這兩個企業都已經在為爭奪生存權的第一輪競爭中獲勝,並跨入了第二輪大發展的軌道。
遼寧特鋼集團組建不到一年,即到2003年末,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大幅度增長,增幅在全國特鋼中名列前茅。鋼產量計劃103萬噸,實際完成120.60萬噸,鋼材產量計劃90萬噸,實際完成101.71萬噸,營業收入計劃43億元,實際完成48.63億元,利潤總額實際完成882萬元;利稅總額實際完成21049萬元,出口創匯計劃2000萬美元,實際完成2153萬美元,全員勞動生產率實際完成283759元/人,比上年提高145.40%。
遼特集團的成功經驗主要在於改革,形成了一整套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管理機制。
2003年10月26日,黑龍江和遼寧的省委省政府簽署協議,遼特集團托管北鋼。
艱難的『復生』
遼特集團黨委書記董學東帶領遼特集團工作組來到北鋼,調查後發現,北鋼的現狀令人震驚:『明珠』已是資不抵債。
根據截至2003年9月底的賬面數字,北鋼總資產39.55億元,總負債36.17億元,淨資產2.86億元,資產負債率91.4%%,實際資產負債率已經達到110?120%%,已經是資不抵債。
企業的資金為零,庫存枯竭。遼特集團托管工作組進廠時,賬面僅有17萬元承兌匯票。不僅如此,管理混亂,資產流失嚴重。諾大一個鋼鐵廠,原、燃材料庫存幾乎為零。有人形容,挖地三尺,找不出一塊鋼來。這在國內任何一家鋼鐵企業,都是絕無僅有的。
通過查賬、點庫,賬面庫存和實物存貨包括產成品在內,數額差距很大,一些應付、應收賬款賬目混亂。一年虧損1.5億。2003年1至9月份,北鋼僅生產鋼材4.4萬噸,虧損1.49億元,其中集團本部就虧損1.39億元,整個老線絕大多數工序生產成本高得驚人,已經失去了市場競爭力,而投資近15億元的『50萬噸』新線又遲遲投不了產,等於企業每天都在大把地往外扔錢。
北鋼員工的月收入連續數月僅有200元;
企業危困,環境壓人。僅在近兩年,北鋼的科技人員流失達240多人。
這是體制的問題,更是管理的問題。
『砸燈泡』風波
新組建的北鋼管理層首先引進了遼特的經營機制和市場經營理念,
舒服慣了的北鋼人首先領略了新管理、新機制。形同虛設且早已過時的規章制度被廢除了。新制定的《公司違紀員工處罰條例》和《公司違紀員工解除勞動合同實施細則》規定,員工因工作失誤造成損失在一定數額之上的、偷竊公司財物的等等,一律解除勞動合同。對竊電、竊水、竊汽以及跑冒滴漏等現象處罰嚴厲。
原煤氣分廠因私放高溫水、辦公室和班組長明燈、長流水等,一次罰款2700元,並在全公司通報批評。
公司副總經理孫久紅在檢查工作時,發現一個班組工人白天點著燈聚在一起閑聊,他抓起屋內的打氣筒將燈泡打碎。此事在員工中引起極大的震動。開始時員工們難以接受,鬧成了一場『風波』。但隨著公司各項管理的深入加強,員工們理解了,一些職工說:『如果廠子啥事都這麼嚴格管理,北鋼「復生」早就有望了!』
董學東說,孫久紅砸碎的不僅僅是一支燈管,一並砸碎的是企業舊的管理體制、舊的管理模式、舊的思想觀念和陋習,喚醒的是北鋼人勤儉持家、艱苦奮斗的意識。
遼特在北鋼初步建立起了面向市場、適應競爭的機制。按市場要求選乾部,以業績評價乾部。選人用人一律通過競聘來確定。
從2003年12月15日開始,歷時半個月時間,通過競聘演講、評委打分、民主測評、公示等程序,公司中層領導乾部進行公開競聘,98人被聘任到企業中層領導崗位,比過去減少51人(公司原中層乾部149人)平均年齡由原來的45歲變為37.8歲。機構也由原來的51個減少到39個。各二級單位的基層乾部及員工也都通過競聘的方式上崗,並且建立了考評末位淘汰制。
老鋼廠復活了
2003年11月17日,電爐分廠停產多日的兩臺電爐啟動了;有出口合同的鍛鋼設備和特冶電渣爐全線開動了,市場前景看好,有競爭力的鍛材產品生產設備如3000快鍛機、『411』水壓機等短期內就完成檢修並投入生產。
北鋼投資15億元的『50萬噸』新線具有世界先進水平,曾被寄予北鋼復興希望,是北鋼的一條生命線。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孫久紅親自主抓『50萬噸』新線的調試工作。遼特為這條線調試達產設立了100萬元的獎勵資金,不僅從遼特派出專家到現場服務,還請外國專家到場配合調試。
2004年2月1日,新『50萬噸』生產線全線調試成功。現在,新『50萬噸』生產線的煉鋼實現了5連澆,軋鋼實現了日產鋼2000噸,已具備了月產鋼6萬噸,年產70萬噸的能力,遠遠超過當初設計年產50萬噸的能力。
董學東說,隨著工藝技術、生產組織、調整改造現場控制的逐步成熟及全面提昇,這條生產線可實現年產100萬噸特鋼。
北鋼還有一條總投資達4.6億元的無縫管生產線,人稱北鋼的希望線。從建成至今8年沒投產,人們背地裡稱『8年抗戰』。而無縫管的市場形勢節節看漲。
隨著國內煤機、機械行業的『復蘇』,石油工業的迅速發展,以及國內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導致市場需求激增。僅大慶油田每年鋼管需求就達30萬噸。
為盤活這條『希望線』,新班子引進了香港浩易集團,投資對相應設備進行了技術改造,使這條沈睡了8年的生產線投入生產,生產出的中高壓鍋爐管、石油光管在市場上極為走俏。
鍛鋼、特冶是北鋼的『優勢線』,這條生產線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能實現從電爐冶煉、電渣重熔、水壓機(快鍛機)鍛造,雙頻感應熱處理、粗加、精加到成品全部工序的生產線。該生產線生產的新產品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部分產品已頂替了進口。
新班子對這條生產線進行了配套和改造,鍛鋼產量做到8萬噸,實現產量翻番、一線變兩線。鍛鋼生產線成為北鋼的優勢、排頭兵。
生產恢復了,隊伍開始穩定。
全面恢復生產後,員工工資不但不拖欠,而且還逐月提高。每月給工會撥付5萬元專項困補資金,用於幫助特困員工。在制定生產經營目標前,新班子相繼召開公司離、退休老乾部和知識分子座談會,請他們出點子、獻良策,得到了他們的熱情支持。還深入到生產班組,和工人們面對面地談心交心,了解並解決他們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公司還專門成立了信訪工作部,努力解決員工中遺留的歷史性、政策性問題。從去年10月份以來,未出現員工到公司內集體上訪情況。
董學東說,員工隊伍穩定了,企業和社會就安定了。
顯現三大效應
北鋼重組取得了三大效應。除前面提到的機制效應外,另一大效應是減負效應。
北鋼和其他國企一樣,除了體制上、管理上弊端重重外,還背負著辦社會和歷史退休職工養老遺留問題等包袱。為了促成這次重組,黑龍江省付出了巨大的改革成本。北鋼的學校、8個輔業子公司、1.1萬人的大集體全部從鋼廠剝離,1.4萬人的在冊職工分流近7000人。這些全部交與齊齊哈爾市政府。為了化解北鋼的巨額債務,省政府將北鋼欠的4.5億的省長基金和周轉基金轉化為資本金。把欠銀行的巨額債務打包縮水,以此提高北鋼的金融信用等級。
算下來,黑龍江省政府為這次重組再次支付了3億多改革成本。北鋼前行的步履輕快多了。
第三個是重組效應。重組前的東北三家特鋼廠『三足鼎立』,用有限的資金爭原料、爭市場、高價收廢鋼、低價經銷產品,低水平重復建設。
重組後,在幾大統一平臺上,合理配置資源,形成優勢互補,資源互補。2003年,大鋼和撫順特鋼重組後,僅統一物資采購平臺,采購成本以可比價格計算下降了1.9億元。
通過專業化分工,北鋼將建成精品鋼基地。按照規劃,到明年,北鋼的鋼年產量可達70萬噸;到2010年將實現年產鋼120?150萬噸。職工的人均工資收入可翻一番,勞動生產率達到國內特鋼行業先進水平,年實現利稅可達3億元。
希望在明天
遼特集團托管北鋼,啟動恢復生產後,開始對北鋼和遼特集團實行重組,組建東北特鋼集團。
組建東北特鋼集團的意義在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國內特鋼行業直面國際衝擊,深刻的生存危機迫使國內特鋼業必須做出戰略性結構調整的選擇。上海的鋼鐵企業通過組建寶鋼集團進行了戰略性結構調整,獲得了新的發展能力,已在市場上對北方特鋼企業形成強力挑戰。特別是近幾年來南方一些新興民營特鋼企業發展迅猛,逐步將東北的特鋼企業擠出市場。面對這種形勢,不僅遼寧特鋼企業要生存發展,而且整個東北特鋼事業也要發展。
遼寧省政府副省長劉國強、黑龍江省省長助理胡祥鼎對東北特殊鋼集團的成立給予了高度評價。遼寧、黑龍江兩省的高層政府官員指出,這是兩省聯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第一個實際成果,也為東北經濟一體化拉開帷幕。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吳溪淳說,兩省三地三家特鋼企業重組,這是中國鋼鐵工業發展史上具有開創性和裡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
黑龍江省政府在發來賀信中說,這是順應特鋼市場國際化經營潮流的重大舉措,提高了三家特鋼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大連特鋼、撫順特鋼、北滿特鋼產品專業化分工,迅速提昇企業核心競爭力。
通過布局和專業化分工,未來的東北特鋼集團將形成年產鋼300萬噸,年產材260萬噸,年銷售收入170億元的規模,成為中國第一個營業收入超過百億元的特鋼企業,躋身世界特鋼企業前5名。屆時,其中的北鋼會成為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特殊鋼企業,共和國的『掌上明珠』會重新放射出絢麗的光芒。
胡祥鼎表示,在支付了巨額的改革成本後,下一步將繼續支持東北特鋼旗下的北鋼,在立項改造、消化歷史包袱等方面進一步采取切實有效的支持措施。
北鋼與遼特重組只是遼寧、黑龍江的企業跨省重組的第一步。這一炮算是打響了。據透露,下一步兩省政府還將推動鞍鋼等大型國企參與黑龍江國企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