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市農委工作人員介紹,往年我市秋白菜最受外埠歡迎,外銷量約佔秋菜總外銷量的90%。但今年,能夠走出哈爾濱的秋白菜卻沒多少。據了解,平房區的萬畝無公害白菜基地近年每年外銷秋白菜都在500萬公斤以上,今年截至目前只外銷10萬公斤;道裡區去年秋白菜外銷700萬公斤,今年也僅外銷10萬公斤;太平鎮前進村往年秋白菜外銷量佔總產量的一半,但今年僅運往上海5萬公斤,不到該村總產量的零頭。
地產白菜失去價格優勢
據了解,我市秋白菜外銷主要靠外埠菜商來收購,其中大部分銷往山東蔬菜批發大市場,再由此中轉賣到南方。而今年來我市的外埠菜商極少。平房區無公害白菜專業合作社經理李延生認為,今年公路運輸限量限載,加上汽油漲價因素,使運費比往年高出50%。如果將我市秋白菜運到山東,每公斤成本價就達到0.47元,比去年高出0.1元。今年又逢山東、北京周邊地區、新疆、吉林等地白菜大豐收,當地白菜價格達到了多年來的最低點。在山東壽光秋菜批發大市場,目前的白菜批發價格每公斤僅為0.34元,而去年則在0.8元左右。這意味著往年我市白菜的價格優勢已不復存在。
菜農缺少『走出去』的勇氣
盡管在山東等地失去了價格優勢,但我市秋白菜在南方並非沒有市場。據了解,去年我市白菜在廣州市場的價格是每公斤2元錢,目前南方市場的東北白菜價格仍維持在每公斤2元左右。但我市的白菜一直經由山東轉銷至廣州,今年更是沒有一戶菜農向南方自銷白菜。平房區平新鎮東福村菜農郝傑說,去年山東菜販以每公斤0.16元的價格在他家收購白菜,幾經菜販轉手,在廣州價格竟翻了10倍還多。菜農如果自己外銷白菜,利潤可觀,但路途不熟,從哈爾濱至廣州,中途要給菜打兩次冷。如果沿途找不到冷庫,菜肯定全爛,沒人敢冒這個風險。
一些村、鎮的負責人說,目前我市白菜外銷太被動,只能等客戶上門,原因在於我市致力於摸索和開闢全國范圍內大市場的人太少,靠菜農自己肯定不行,但如果通過成立農村經濟協作組織等途徑,讓更多的當地人成為銷菜經紀人,多一些人走出去與外地市場聯系,就會逐年編織出一張網點密布的『菜網』,走熟北菜南銷的『菜路』。
過硬質量是外銷『王牌』
據了解,今年白菜生長期,也有些南方菜商來我市考察白菜,但收購者卻不多。道裡區太平鎮前進村黨支部書記石成祥認為,這與今年白菜質量不過硬有關。雖然該村白菜全按無公害標准生產,但上海等地菜商還是發現有菜幫兒不齊、不抱團兒等缺陷。如果長途運至南方,容易掉幫,減輕菜的分量。一些南方菜商因此來了又走了。他說,今年白菜生長期間雨水不及時,菜農采用平面灌溉。而平灌所用地下水較涼,令白菜不易抱團兒並易生病。其實我市早就應該采用噴灌設備,先進的生產設備能夠保證菜的質量,過硬的質量是外銷的『王牌』。
平房區平新鎮王麗梅認為,有過硬的質量還要有響亮的品牌。今年外縣白菜價格較低,搶走了部分外埠菜商。雖然我市的無公害白菜質量高於外縣的非無公害白菜,但品牌在全國沒打響,即使每公斤菜價只高0.04元錢,菜商也不願意收。
開闢『第二次外銷』之路
據了解,今年我市秋菜預計商品量為4.1億公斤,市民對秋菜的實際需求量為6000—7000萬公斤,菜農窖儲秋菜不足1億公斤。這就意味著,一半以上的秋菜需要到外地找市場。而今年,數千萬公斤的白菜又失去了外地市場,它們將『走』向哪裡?
近日,平房區無公害白菜專業合作社購進了500口醃菜大缸,准備建設300平方米的加工間,首次計劃加工2000萬公斤酸菜。再將其打上小包裝,在冬季推向上海、福建等地市場。據了解,以往我市秋菜深加工產品極少出現在南方市場。
一次外銷形勢不好,如何對白菜進行深加工、以待『第二次外銷』?這是今年『憋菜』給我市蔬菜銷售提出的又一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