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0月20日電 在資金、項目、技術和人纔方面給予重點傾斜,促其『三年解困』——自黑龍江省縣域經濟工作會議為延壽、泰來、蘭西、望奎等『十弱』量身定制了解困方案之後,十個弱縣都相繼成立了專門的組織機構,建立工作推進機制,調整思路、改變打法,集中力量狠抓項目。
不到一年時間,從統計局監測的8項指標看,雖然『十弱』總量較少,但有5項增速超過了『十強』;『十弱』正大步走在解困路上。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十個縣中有7個不通鐵路、全口徑財政收入僅佔全省縣域財政收入的6%、人均GDP不到全省縣域人均的一半。『十弱』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必須克服的溝坎兒一個又一個———
錢從哪來?『十弱』因縣域工業多為中小企業,產品檔次及經營水平較低,企業資信程度普遍較差,符合銀行貸款條件的企業寥寥無幾。
『招商引資是解決資金困擾的突破口。』省縣域經濟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侯立宏說,就全省情況看,『十弱』招商引資的進展緩慢,雖然與弱縣的基礎條件、環境條件差有很大關系,但人為的努力不是沒有增長的空間。
非國有經濟發展落後,是導致黑龍江省經濟欠發達的一個重要因素。十弱縣中,發展快的縣佔縣域經濟的30%多,慢的僅佔百分之十幾。
省農委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黑龍江省十弱縣的個體私營企業多集中在商貿服務領域,工業性企業尤其少。
隨著非國有經濟的快速發展,縣域經濟發展的投資主體也由國家單一投資轉向多元投資。然而不容樂觀的是,弱縣中以費養人的情況還普遍存在,管制較嚴、收費較多的經濟環境,客觀上制約了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
目前,我省縣域工業比全省工業比重低20個百分點左右,2/3的縣沒有形成重點突出、具有特色的產業化發展格局,這種情況在『十弱』中表現尤為突出。有的縣雖然已經確定了自己的主導產業,但由於沒有強壯的龍頭牽動,使優勢產業發展又受到制約,難以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持。為此,有識之士建議,省裡在項目上要加大對弱縣的支持。凡是適合弱縣發展的,應優先投放給弱縣,並跟隨項目捆綁使用省直各部門用於縣域經濟發展的資金,集中統一投入,力求盡快見效。
對培育主導產業,『十弱』縣自身也在不斷努力,招商引資被推為首選。全省縣域經濟工作會議後,十弱縣都積極制定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過,對各地大張旗鼓的招商,侯立宏卻建言到:不可人雲亦雲,盲目上項目;突出自身特色、形成自身優勢是關鍵。
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點在於挖掘並發揮好自身優勢。從調查情況看,十弱縣3年內計劃上的重點工業項目(投資在1000萬元以上)有50多個,其中絕大多數集中在農產品精深加工上,產業趨同問題已開始顯現。侯立宏說,弱縣多為農業縣,將解困振興的突破口放在農產品精深加工上本無可厚非,但大家的思路都集中到相同的幾個產業上,盼富心切,在市場判斷、效益分析和遠景預測不充分的情況下倉促上馬,很可能達不到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