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5日電 李雲東是肇源縣古恰鄉孟克裡村出了名的『窩囊人』,膽小怕事,窮得叮當響,整天看不到笑模樣。可就是他,二年前竟敢把全部家當押上,飼養起了肉雞,如今家裡不僅『大件』齊全,箱子裡還鎖上了『紅本本』。其實鄉親們心裡最清楚,是當地乾部『打樣』給他看,他纔『敢』走上致富路。
肇源縣領導在帶領農民奔小康的長期實踐中深刻認識到,一些農民過窮日子過怕了,沒有膽量走出壟溝。在摒棄『指令性農業』的今天,引導農民致富的最好辦法,就是做出樣板,搞出成效,給廣大致富無門的農民『趟』出致富路。
誰去『趟路』?當然是乾部。肇源縣委縣政府倡議全縣16個鄉鎮、135個村的基層乾部實施『打樣工程』,自找項目,領辦、創辦項目,給農民打出樣子看,讓農民瞧准看清來錢道兒,再放開膽量去『淘金』。
古恰鄉黨委書記李長春從2001年開始,帶頭養牛,並采用胚胎移植新技術,通過幾年自繁自育,現已發展到200頭。這個鄉僅從事畜禽養殖的鄉村乾部就有45名。鄉鎮乾部『衝鋒在前』,作用立竿見影,村名們紛紛把壓在箱底快發霉了的錢掏出來,養奶牛放綿羊育雞雛,大搞養殖業,興發村、倉糧村兩個奶牛養殖小區迅速成型,奶牛戶戶均收入達1.5萬元。現在,這個鄉大牲畜存欄5100頭(匹),羊存欄21000只,禽存欄300000只,與2002年比分別增長40%、50%、200%。
古恰鄉乾部孟繁纔精通苗木生產,剛開始,他只是在家裡栽點果樹,後來,路子熟了,就倒騰起苗木,哪年腰包都溜鼓。不用他動員,周圍農戶就活心了,紛紛效仿。全屯二十幾戶,家家都從事苗木栽培、販賣,戶均收入超萬元,這個屯也成為全縣有名的苗木供應基地。
如今,肇源縣活躍在農民中間的鄉村乾部們,建立各類示范基地62處,示范項目539個,每年可帶動5000戶農民走上富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