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0月25日電 過街通道、過街天橋、自助式紅綠燈……城市交通設施日益發展,但哈爾濱市民過街卻成了難事,事故屢有發生。近日,記者對哈市一些路段的市民過街情況進行調查,發現多數市民過街的習慣仍是『伺機而行』,由此也導致了諸多問題。
園林通道引來行人隨意過街
哈爾濱市許多主要街道的綠化帶都建有園林養護作業通道,這些專業用道如今卻成了市民隨意橫穿馬路的路口。20日7時許,記者在龍橡路口的一個園林養護作業通道觀察了20餘分鍾,共有28位市民經此橫穿學府路。其中,不但有兩位抱孩子的年輕婦女,還有一位70多歲的老人。
在該路口左邊50米處,架設有一座過街天橋,右邊30米處則有一個過街通道。記者隨機對附近10位居民進行采訪,發現經常由園林通道橫穿馬路的竟佔60%%,走過街天橋的佔30%%,走過街通道的只佔10%%。一位居民告訴記者,穿馬路圖的是方便,大家都是這麼過道的。
這種情況在學府路的其他路段也相當普遍。當日8時至11時,記者在哈醫大校部門前、服裝城門前、中央紅超市門前、理工大學門前,目睹了近百名市民經園林通道橫穿馬路。據了解,由於市民隨意過街,這條一類道路經常出事故。僅今年夏季,記者就曾親眼目睹兩起車禍,一位女士由中央紅超市往對面醫院穿行,被一輛加速超車的捷達車撞飛;一外地民工在市圖書館門前翻越主道水泥護欄,被一輛貨車撞飛……
無信號燈斑馬線形同虛設
哈爾濱市的立交橋越來越多,也分割出了大大小小無數個路口。為方便居民過街,這些路口均設置了斑馬線,然而,由於這些斑馬線旁沒有監督系統、信號燈或是標志牌,車輛和行人往往都是隨到隨過。21日,記者在和興路立交橋下看到,四個路口的八個斑馬線,大多成了擺設。
8時許,記者看到,很多行人不走斑馬線,與車輛搶行,一位女士甚至在車與車之間的空隙過街。很多過街市民說,道又不寬,兩三步就搶過去了,都是上班,很著急。
這種情況在霽虹橋下坡處更顯突出。在通往地段街、經緯街和霽虹街的三個街口處,都有斑馬線,但由於沒有信號燈,市民在此過街時往往就是在車輛間穿梭,三成以上行人不走斑馬線。
學校周邊也存在這種情況,當日,記者在道外南馬路小學門前看到,學校兩個校區間的馬路都有斑馬線,但卻沒有信號燈。路上有四五個線路的公交車經過,學生過街經常與車爭行。一名小學生說,老師經常告訴我們過馬路要走紅綠燈,可這裡沒有燈,我們只好跑著過街。
自助紅綠燈多數行人不會用
據交警部門介紹,哈爾濱市內目前有38個自助式紅綠燈,是為方便市民過街設置的。按下按鈕,就可等待綠燈過街,該燈使用起來的確方便,但效果卻並不好。22日,記者在和興四道街、七政街和工程師街的路口看到,自助紅綠燈的使用處於無序狀態。
和興四道街路口的車流十分密集,僅經此的公交車就有10條線路。路口設置了自助式紅綠燈,按鈕距離地面僅1米多高,大人、孩子都能觸摸到。8時許,記者輕輕按動按鈕,沒過兩分鍾時間,路口的綠燈就變亮了。但奇怪的是,就在記者等待的過程中,不少行人已經徑直走入了車流。記者在此又觀察了十餘分鍾,發現過街的百餘名市民中使用按鈕的只有五六個人。
七政街路口的情況也是如此。兩名小學生在此不斷拍動按鈕,記者尋問按鈕用途,他們說是交警指揮交通用的。記者在此注意到,不少按了按鈕的市民,也會隨著人流在燈未變綠時橫過馬路,按下按鈕後等綠燈的市民不到10%%。
19時許,一群補課回家的初中生在工程街路口過街,記者隨機采訪了其中20名學生,其中40%的學生稱從來沒有用過這種裝置,還有40%的學生說這東西根本不好使,只有20%的學生堅持按鈕等燈、按燈過街,不過他們也在抱怨,自己遵守規則,可來往車輛卻不『配合』。
過街天橋 利用率比較低
哈爾濱市過街天橋越來越多,其中不少還是新建的鋼體天橋。然而,這些方便市民過街的天橋,不同地段、不同季節的利用率卻並不均衡。
7時許,記者在哈平路躍興路附近的過街天橋看到,半個小時之內,在此通過的市民只有4人。住在附近的孫大爺說,這裡居民區少,加之天橋前方有一個寬敞的路口,離居民區更近,所以走天橋的人就少了,基本都是老年人走,年輕人大多不走天橋。建天橋就該把道口封上,否則就會造成資源浪費。
9時許,記者在服裝城門前的過街天橋則看到另一種景象,上面人頭攢動,過街十分緩慢。然而,當記者走上橋卻發現,橋上行人並不很多,佔據空間的大多竟是擺攤者。
附近一位市民告訴記者,其實過橋者七成以上都不是附近居民,居民們不上橋過街的原因主要是:乞丐和小攤佔道,太擠了;路不好走,夏天濕,冬天滑,摔一下就受傷;上上下下,繞遠不方便。
地下通道如同迷宮
哈爾濱市地下通道比較多,其中多數還是利用人防工程建設的通道。市民大多不願由此過道,因為走這些通道就和進了迷宮一樣,經常是找不到路,或找錯了方向。
在秋林地區,地下通道尤其多。在地上轉盤道附近,堵車現象隔幾分鍾就會發生一次,過街的市民與車搶行現象十分嚴重。市民王先生說,地下通道很多都和地下商業街連著,樓梯是七轉八轉,指示標志又不明顯,走下去經常就找不到東南西北。本來一兩分鍾就能過的街,有時十幾分鍾纔能找著出口。
霽虹橋下的地下通道,每天的行人也非常少。通道成了非法小商販的聚集地,兩側牆壁的亂涂亂畫現象也相當嚴重。據市民介紹,在這個通道過街的,多數都是外地人。市民不在此過道的原因除了嫌麻煩之外,還因為經常在該處逗留人員身份復雜,通道又比較暗,擔心不安全。
不管出於什麼樣的原因,各種通道不能充分使用,不但浪費了資源,也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地面甚至是附近路段的擁堵。以秋林地區為例,平均每天客流量都在10萬人次上下,由於多數行人選擇斑馬線過街,而且都是『伺機而行』,交通矛盾幾乎形成了死結。本報記者張同文/攝
觀點
居民過街設施設置不合理
幸福家園一位居民說,如果過街設施設置不合理,市民又怎麼能養成良好的過街習慣。該設信號燈的地方不設燈,該管理的不管理。你亂我也亂,大家也就一起亂了。
電塔街一位居民說,電塔街兩側有千餘戶居民,街上卻連個過街天橋都沒有,大家也都知道怎樣過馬路安全,但沒有過街設施,只能冒險過街。
司機對違章行人懲罰太輕
一位出租車司機說,新《交通法》出臺後,如果行人違規,撞了人的司機仍要負責一半以上的賠償。行人違規卻要司機負責,多數司機認為這『不合理』。因為在哈爾濱市,行人違反交通規則的現象幾乎隨處可見。
一位司機說,維護交通安全是大家的事,必須出臺懲罰辦法,對那些隨意穿行馬路的行人進行約束。
交警解決問題尚需時日
哈爾濱市交警指揮中心的一位民警說,規范市民過街需要過程,從硬件來說就是需要城市建設不斷發展,從軟件來說更需要市民牢固樹立過街的安全意識。作為管理部門之一,交警部門的人力、物力畢竟有限,涉及問題需要一步步解決。比如,過街普遍存在的『遵警不遵燈』問題,如果建立起完善的監控系統,落實懲處措施,就會更容易解決,但這需要時日。
專家培養市民正確過街
哈爾濱市政設計院一位工程師說,哈爾濱市將再建五座過街天橋,位置均是市民有強烈需求的地點,個別天橋設計甚至開始有了自行車車道、盲人行道等考慮。建設越來越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居民更應養成良好的過街習慣,否則就會出現越發展越浪費的局面。市民正確的交通意識和過街行為是保障和改善交通秩序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