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興乳業興化工 大慶嬗變邁向新的發展之路
2004-10-26 09:40:41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6日電 大慶計劃用20年時間發展接續、替代產業,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2010年,形成石油、石化、地方工業『三足鼎立』之勢;2020年,完成由資源型城市向綜合型城市、自我服務型城市向區域中心城市、礦區型城市向生態型城市轉變。

    乳業群雄紛紛搶灘登陸

    進入新世紀,大慶市提出:『為了彌補原油銷售收入下降,必須把替代產業搞起來,如石油化工、生物制藥、新型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等等,其中,很重要的替代產業就是農副產品加工,而農副產品加工中乳業的發展是第一位的,就是用「白」的替代「黑」的。』如今,隨著乳業的振興,白加黑的格局日漸明晰。

    截至今年6月底的統計資料顯示:大慶市奶牛存欄23.5萬頭,牛奶產量28.9萬噸。畜牧業產值已佔農業總產值的半壁江山。

    投資近20個億的北亞集團雄踞在301國道一側,作為乳業龍頭昂首闊步;在此投資,年加工能力達18萬噸的伊利集團不僅讓杜蒙的農民腰包鼓了起來,也成了當地的納稅大戶;來自廈門的惠爾康等乳品企業,發展勢頭銳不可當。

    在乳業龍頭的帶動下,奶牛專業鄉、專業村、專業屯紛紛湧現,奶牛大戶、奶牛廣場、奶牛工廠、奶牛小區……曾經握過剎把的手執起了牛鞭,曾經做過父母官的人做起了牛官兒……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克爾臺鄉克爾臺屯,800口人,1021頭牛,平均每戶5.3頭。預計今年交售鮮奶可達2300噸,僅鮮奶就可實現收入370萬元,戶均收入19000元,人均鮮奶收入可超過4000元。2003年6月,這個屯的30戶農民,集資240萬元,建起了2250平方米的康居樓和一棟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的奶牛公寓。

    拉長石化產業鏈,彌補減產損失

    根據中石油可持續發展的方案,大慶油田的產量在未來7年內將以每年200萬噸的數量銳減。大慶市政府提出,要大力支持石化企業整合資源,實施『以化補油』。

    按照這個設想,大慶將全力發揮自己的優勢,盡快把聚烯烴、乳品、潤滑油、塑編等培育成新的『單打冠軍』。特別是石化產業,要以延伸拉長為重點,在深加工上下功夫。

    過去大慶每年生產5000萬噸原油時,自己加工的只有1200萬噸,而且加工層次淺,產業鏈短。拉長產業鏈,搞好油氣的中下游加工,建設百萬噸乙烯、百萬噸聚丙烯、百萬噸復合肥、百萬噸醋酸、百萬噸甲醇五個百萬噸項目。還要上百個石化精深加工項目,建設中國最大的聚烯烴生產基地和世界級丙烯衍生物、油田化學品基地。建設石化大基地。如果大慶的石化加工能力達到2000萬噸,在現有800億元的工業產值的基礎上,可以完全彌補產量下降給大慶造成的影響,相當於再造一個大慶。

    如今,總投資56億元的60萬噸乙烯擴建、30萬噸聚丙烯、20萬噸醋酸等第一批國家老工業基地振興項目目前已經全面開工建設。

    高中城大學園,留下永不衰落的行業

    大慶的城市發展要攢後勁、攢家底,大慶人提出,引進和建設大學,就是給子孫後代留下永不衰落的行業、永不倒閉的工廠、永不減退的消費。

    2002年10月,大慶石油學院從安達整體遷入大慶,結束了這座城市沒有本科院校的歷史。

    2003年3月,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新址在大慶破土動工,10月,萬餘名師生從密山移師大慶。

    同年5月,哈工大大慶工業技術研究院開工;6月,哈醫大大慶校區破土;7月,大慶高專『專昇本』通過省級評估;8月,大慶職教學院在整合了大慶藝校、大慶農校、大慶職大等5所學校之後,成功掛牌。

    天津大學也看好了大慶這片沃土,打算在這裡建立自己的分校……

    引進、提昇、整合……兩年內崛起七所大學,隨之而來的除了數以萬計的龐大的消費群體,還有數以千計的專家教授學者,他們的目標更遠更大:到2007年,大慶在校大學生總數要達到10萬人。

    隨著投資3億元的大慶實驗中學擇址重建,大慶創建『高中城』的工作全面啟動,『高中城』輪廓明晰:到2005年,市區高中規模要比2001年擴大一倍,在校生達5萬人,其中招收大慶以外學生的比例達到30%%,使質量高、規模大、體制新、機制活、效益好、輻射力強的高中階段教育成為大慶市的城市特色。

    大慶市高中階段教育的辦學規模、條件裝備、師資水平等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一定的優勢,目前,市區高中入學率已達86%%,仍然有相當可觀的發展潛力。大慶市把創建『高中城』作為提昇教育整體水平的牽動點來抓。大慶市提出,著力創建和培養名牌學校、名牌學科、名牌教改項目、名牌校長、名牌教師,使名牌成為吸引生源、擴大對外影響的優勢。

    地方工業、高新產業改變一柱擎天局面

    支持存續企業實施產權制度改革,加大市場拓展力度,發展非油工業、服務產業和新興產業,實施『以多補油』,也有利於保持經濟效益穩中有昇。

    近三年來,大慶的地方工業產值每年增長40%,到2004年底,地方工業產值將達到350億元,工業增加值87億元。到2010年將實現原油、石化、地方工業三足鼎立的產業結構。到2020年,原油由目前佔全市76%的產值降至20%,地方工業佔50%,化工工業達到30%,大慶將成為一座新型工業城市,而不是石油城市。

    大慶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2年4月動工建設,同年11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全國53個國家級高新區之一。高新區總規劃面積57.13平方公裡。大慶創業廣場於2002年8月開工建設。通過發展『工業公寓』和『工業物業』,為投資者提供標准化廠房、物業管理、信貸擔保、會計、納稅、信息等全方位配套服務以及各種優惠政策。

    如今的大慶,邁向新的發展之路

    如今的大慶,廠房一片一片地起,項目一園一園地建,企業一批一批地引,熱熱騰騰,紅紅火火。

    投資3.5億元的金鑼肉制品加工二期工程、50萬噸生物菌肥等一批對結構調整有較大牽動作用的大項目已破土動工;120萬噸加氫裂化、30萬噸復合肥等項目已經投產。精細化工科技園自去年闢建以來已有38家企業入駐,另有12家企業簽訂了入駐協議,預計到年底入駐企業能達到50家;去年開工建設的注塑城一期工程已經投產,二期工程近期可交付使用,三期工程也已開工,全部建成後,總面積將達到15萬平方米,能入駐企業10家,主要產品包括10萬輛電動自行車、20萬輛摩托車以及電冰箱、洗衣機等主導產品和系列塑料日用制品,將成為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塑料加工園區;今年啟動的皮革城是大慶園區工業發展的又一亮點,已有力源明膠、康泰股份等4家企業入駐,將形成300萬張豬皮、200萬張牛皮、2400噸明膠的生產能力,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3億元。到目前為止,全市新建工業項目已達180多項,預計全年能達到200項。

    作為大慶接續產業的主力軍,以高新區為龍頭建設的強市大項目異彩紛呈。20個市級重點新建項目全面實現開工建設,完成投資16.8億元。

    2003年高新區的工業產值達到180億元,每年都增長40至50個百分點,每年位次在全國前移三位。高新區的化工生產、化工機械設備制造、石油開采設備制造,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在世界上有一定影響。

    在農業領域,大慶市已制定了計劃:以種植業為主轉向畜牧業為主,發展規模可觀的奶牛、生豬和鵝養殖業。種植業也將改變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的局面,努力建好400萬畝旱澇保收田。

    大慶還在組建醫療集團。大慶醫療水平是很高的,有些單科在中國是最先進的,其中就包括大慶與俄羅斯合作的眼科醫院。大慶的醫療資產很多,很高,大慶投資2.4億元建立了中國一流水平的醫院。

    近三年,大慶共綠化90萬畝,相當於開發油田以來的總和。2003年,大慶綠化52萬畝,相當於前三年的總和。2001年,大慶成為資源城市和內陸城市中的首家環保模范城。2010年大慶市區要建成國家級生態園林城市,2020年把大慶全市(包括下轄縣)建成國家級生態園林城市。

    相關鏈接

    大慶要可持續發展的『六個不相適應』

    一是接續產業弱小,地方工業增加值只佔全市工業的9.3%,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

    二是所有制結構不盡合理,民營經濟只佔全市GDP的12%,與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不相適應;

    三是城市功能缺位,第三產業只佔全市GDP的11.7%,與建設高科技現代化城市的要求不相適應;

    四是城鄉二元結構矛盾仍然突出,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純收入之比為5.6:1,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

    五是經濟外向度低,全市年外貿進出口總值佔全省比重不足2%,與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要求和大慶在全省經濟地位不相適應;

    六是生態破壞嚴重,油田開采區草原荒漠化面積已達95%,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

    休斯敦轉型

    休斯敦是油城走向持續繁榮的典型模式之一。

    休斯敦原是『牛仔(牧人)』集聚的農牧區村鎮。20世紀20年代末,美國各大石油公司總部遷移至此,形成了美國南部最重要的城市。在60年代以後石油開采業開始整體下滑時,休斯敦按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展,加速了石油科研的開發,油氣資源產業群也逐步形成並日趨完善,同時相應帶動了為其服務的機械、水泥、電力、鋼鐵、造紙、糧食、交通運輸和通訊等多種產業的發展。美國在休斯敦布點了宇航中心,帶動了為它服務的13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從而使休斯敦成為全美人口增長最快的城市,城市性質也發生了根本變化。休斯敦的模式是按照『發展主導產業→帶動相關產業→完善基礎產業』順序展開的。

責任編輯:隋洪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