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7日電 10月23日,日本新潟縣中部地區發生強烈地震,造成25人死亡,近3000人受傷,約10萬人被迫離家避難。新潟市與哈爾濱市是友好城市,在學術交流上來往十分密切。26日,記者采訪了解到,黑龍江在新潟的研修人員均安然無恙。
友好單位第一時間發出慰問
記者從黑龍江省政府外事辦公室了解到,黑龍江省在日本新潟學習、工作的人員有百人左右,多數為研修生、留學生,而地震的震中地區多在山地鄉鎮,因此我省在日學習工作人員受傷的可能性不大,截至目前尚未接到有關人員的傷亡報告。
哈爾濱市第一醫院從1982年起就與日本新潟市市民病院結為友好醫院,每年送4名醫生前往該院研修。目前,該院心內二科醫生李瑩和B超室醫生武金玉正在新潟研修。得知當地發生強烈地震之後,該院副院長李曉陽24日即發傳真向新潟市市民病院表示慰問,了解在日研修人員的安全狀況。日本方面很快回傳真表示感謝,並告訴他們大地震的震中在新潟縣長岡市附近,距新潟市還有半個多小時的車程,因此地震對新潟市並未造成大的破壞,哈爾濱市一院兩位研修生也平安無事,正常的學習、工作沒有受到絲毫影響。
在通話中武金玉、李瑩告訴李曉陽副院長,當天地震時,他們只感覺到劇烈晃動,像在坐船一樣,持續了差不多一分鍾。令他們印象深刻的是日本人對於地震的鎮靜,除了開始時公寓樓裡的那些日本人有些反應以外,此後只有幾個中國人大聲地安慰彼此,日本人大都神態自若,樓下的各種店鋪依然不斷有新的顧客上門,似乎完全不受影響。
但鎮靜不是冷漠,地震發生後,當地的救援行動組織十分迅速,新潟市市民病院也組織了醫療隊前往震區救援,但並沒有同意他們這些外國研修人員參加,他們的學習、工作依然如常。
黑龍江省醫院醫生被震到床下
黑龍江省醫院作為中日友好醫院,與新潟縣癌中心、新潟縣立波市立綜合病院等都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目前,該院血液科副主任付新佳、孫薇和王麗艷醫生都在新潟縣癌中心研修。在先期回國的該院李貴醫生的『指導』下,26日晚記者撥通了他們所在賓館的電話。
總機撥通後,記者按照李貴的指點向接線員說了聲『你哈奇賊嘮高(日語意思為轉2805)』,接聽電話的是省醫院血液科副主任付新佳,在癌中心學習工作了一天的他剛剛回賓館休息。付新佳告訴記者,他們所住的賓館漢語大意為『太陽之路』,這是一座13層的鋼筋混凝土建築,他和省醫院的同事以及哈醫大一院、哈市一院的3位研修生都住在8層,每人一個房間。據其講,地震時是當地時間18時左右,震動十分強烈,平息後大家急忙跑出來看看自己的同事和老鄉情況如何。『當時孫薇正躺在床上休息,結果一下子被震到地上去了。』付新佳笑著說,『不過誰都沒受傷。』
這次地震給付新佳印象最深的不是劇烈的震動,而是日本有關部門的反應之快:『震動剛剛平息,也就過了1分鍾的樣子吧,當地電視、廣播馬上便報道了震中的位置、震級,以及地震將引發的海嘯級別,影響到的區域,提醒當地居民如何防范。』另一個讓他感動的是新潟教育臺的『安否情報』,就是為那些災區親友之間通過電視臺詢問情況、互報平安的節目。屏幕上打出信息的發出者和對象的名字、地址和留言,一般都是『平安嗎』、『很擔心,請回電』等。但是無論是多麼平常的話,播報員都不厭其煩地逐條念誦。
付新佳說,大地震過後這裡又發生了幾次餘震,從電視新聞看震區的公路、鐵路等設施受到了很大的破壞。『雖然以前也曾經在電視上看到地震後的慘狀,但是,當真正遭遇地震時,纔切實地感受到它的可怕。不過目前新潟市物資供應、物價等方面都沒有感覺到有什麼變化,我們在這裡一切都挺好的。』
李貴:日本防震意識很強
省醫院實驗診斷部副主任檢驗師李貴今年也曾前往日本新潟縣癌中心研修血液病診斷,在地震發生前一周,10月16日剛剛回到哈市。
『日本的防震教育搞得非常好。』李貴說,『新潟市民家家都有一本自救手冊,我們到日本一住進賓館就領到了。手冊的第一條就是遇到地震怎麼自救,特別強調了不要往外跑,要鑽到桌子下面或牆角裡,免得被砸傷。』
據李貴介紹,在日本這個地震多發國家,新潟的地震其實較少發生,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都沒有波及到這裡。但是,在經歷了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一次大地震之後,當地的防震措施一直搞得比較好。在那裡,比較富裕的市民住的都是日語叫做『尼克亞』的二三層小別墅。這種建築全部是木質結構:用木材釘出框架,中間填充人造棉,兩面釘上人造板。這樣的建築即使平移都不會倒塌,更不要說震動了。當地的冬季一般也就有半個月左右溫度能夠達到零下七八攝氏度,因此這樣的房屋在保暖上沒有什麼大問題。
像普通的公寓和賓館雖然不能采用木質結構,但當地建樓用的都是鋼筋水泥,根本不用磚頭,防震性能非常好,一般7級以下的地震不會造成倒塌。『這樣強烈的地震只死亡20多人應該說是十分幸運的,但這個幸運不是偶然的。』李貴告訴記者。